澜沧铅矿创业楷模徐体茂的故事(一)-凯时官网下载

专题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发展历程
感言驰宏
岁月沉香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激荡前行

澜沧铅矿创业楷模徐体茂的故事(一)
发布人:郝永霞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6-04-30 浏览:7446 次

     题记:一九六○年,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与缅甸总理吴努签订勘界协议时,从思茅到景洪的公路沿线堆着很多运不走的铅巴,打听到是澜沧铅矿的时,立即指派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来澜沧了解情况,并请铅矿刘志刚书记到西双版纳向总理汇报,当提到动力不足时,周总理当即批给澜沧铅矿100辆汽车。周总理为什么会对路过的澜沧铅矿如此重视,也许你可以从本文中找到答案。

    一九五四年,筹建澜沧铅矿的先行者们到达澜沧县“募乃老银厂”(简称“老厂”),筹建工作中提出,铅矿一成立,急需大量男女职工进矿,迅速开展全方位的创业事项。铅矿筹备组报经上级批准,到弥(渡)宁(洱)公路建设指挥部招来了一批男女青年,成为澜沧铅矿第一代产业职工。一九五五年春节刚过,这批人员乘坐大棚车到达西双版纳的曼阁,由曼阁过沼泽穿行在原始森林中,经过五天的艰难拨涉到达了老厂,参加了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三日在老厂举行的宣布澜沧铅矿成立的庆祝大会。徐体茂同志就是这批人员中的一位彝族姑娘,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材,被分配到采矿车间,从事露天采矿工作。

超女胜男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采矿设施,就是一把锄头、一把铁铲、一根扁担、一对系上绳索的撮箕。用锄头把遍布地表皮层的含铅矿石(当时当地人叫渣子,后来叫铅渣),掏挖出来,经过简单的冲洗、筛分,由人工一挑一挑地把适合冶炼的矿石挑到土炉旁,供土炉冶炼,这就是采矿的全过程。在采挖、冲洗筛分,挑运这几个工序中,没有将工人固定工作,全车间工人轮流进行。

徐体茂同志,无论轮到那个岗位,都要超越劳力最强的男同志,而且挑着渣子都是一溜小跑,超过同时起步的男同志,每挑一挑都得过磅,从过磅记录中可以看出,超越其他人的数据,男同志们每挑平均80公斤,而徐体茂每挑平均在95公斤至100公斤。1955年下半年以后,为减轻劳动强度,改用铁架、铁轮的独轮车推矿石,原则上由男工推矿,徐体茂同志毫不退却,与男同志一样,用独轮车推矿石。男工们一般的情况下,每次推180公斤,而徐体茂则推到200公斤,而且每个工作日,推的车次都超过男同志两到三转。

早到晚退

    徐体茂同志把心思完成投入到工作中,每天都在上班钟声之前到达工地,作一些工作前的准备,发现扁担断了,绳索断了,撮箕坏了,她就在其他人上班之前到供应点领好,上班人一到,就可以使用,保证在八小时之内,不因其他锁事耽误生产任务的完成。每天下班钟声一响,多数人都迅速离开工地回宿舍洗脸更衣,而徐体茂同志不急于离开工地回宿舍,都要在工地巡视一遍,看看有没有散落的工具,发现散落在工地上的工具,她就会把它们收集到集中点,便于次日上班使用。星期日,大家都休息,各自活动去了,徐体茂同志还会到工地走走、看看。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关于她的报导,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意):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所有职工都休息不见踪影,只见一名女青年在采矿工地上,汗流满面,抡起铁铲,一铲又一铲将沙土充填到一个小水池的堤埂上,堵住渗漏的水口,不使水池的水往外流淌,保证上班时,有足够的水冲洗矿石,这位青年,就是徐体茂。(李为智)

上一篇:走出去,共创共享发展新机遇(四):同声奏鸣共发展
下一篇:澜沧铅矿创业楷模徐体茂的故事(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