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精神”铸成长——记公司铅冶炼首席工程师马雁鸿-凯时官网下载

专题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正能量故事
先进事迹
征文选登
出彩瞬间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先进事迹

“三千精神”铸成长——记公司铅冶炼首席工程师马雁鸿
发布人:郝永霞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6-03-01 浏览:5992 次

    翻开马雁鸿的履历表,199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昆明冶炼厂、新立公司、曲靖分公司、呼伦贝尔驰宏工作,22年从未离开过有色冶炼行业,更让人瞩目的是22年间申请有色冶炼专利6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有色工业技术二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岭领军人才荣誉称号、曲靖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呼伦贝尔英才奖、驰宏优秀管理者等内外部大大小小的奖项20余项。但     每当提到这些的时候他总会说“奖项、成绩属于过去,冶炼技术行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是迎接未来更多挑战的最好准备”。这便是公司铅冶炼首席工程师,呼伦贝尔驰宏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马雁鸿。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攻山头

    1999年,马雁鸿工作生活了6年的昆明冶炼厂宣布破产,面对企业破产重组、职工分流下岗,无疑对初出茅庐的他是沉重的打击。本着过硬的冶炼技术,他来到新立公司担任主任工程师,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冶炼技术之路。2005年驰宏公司走出大山,在曲靖新建16万吨铅锌冶炼项目,马雁鸿调到曲靖项目负责艾萨炉,由于第一次用艾萨炉处理铅精矿生产粗铅,在试生产阶段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艾萨炉作业率低、粗铅产出率低且质量差、喷枪使用寿命短、渣铅排放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让马雁鸿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困难再大也要面对,山头在险也要攻下,他甚至卷起铺盖入住生产现场,扎根在生产现场,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办法,一呆就是几个月。2005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马雁鸿牵头共组织了40多项技改项目,通过重点预防和控制泡沫渣的产生等措施提高了艾萨炉熔炼作业率,通过严格控制渣型以及放铅时较低的枪位等提高了粗铅的质量,通过确保喷枪供风量的稳定以及控制喷枪插入熔池的深度等措施使喷枪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一项项技改项目、一个个攻关课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都要解决。苍天不负有心人,随着艾萨炉直接炼铅工艺流程的全面打通,艾萨炉直接炼铅工艺成功替代了传统的烧结-鼓风炉工艺,填补了国内直接炼铅法的空白,成为国家推荐的炼铅工艺之一,曲靖项目实现了达产达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绩的取得也见证了马雁鸿从一名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厂长,再到副总经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成长之路。

千辛万苦——创业艰难百战多

    2009年11月,呼伦贝尔草原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这美丽冻人的季节里,马雁鸿调到呼伦贝尔驰宏负责20万吨铅锌冶炼项目工艺技术及相关项目管理工作。面对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恶劣环境气候和地方文化差异,一切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创业艰难的千辛万苦。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理念,铅系统选择奥斯迈特炉顶吹熔炼技术,锌系统选择两段氧压浸出技术主流程工艺,从能耗、环境、投资等方面考虑,都属于目前世界上先进工艺,但工艺的打通、技术的成熟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一蹴而就。2010年,为确保氧压浸出渣资源化综合回收利用工艺得到有效运行,他带领公司可研人员在大兴安岭开展专题实验,资料书籍不知查阅了多少本,研讨会不知开了多少次,研究单位不知跑了多少趟,最终,在与多家研究单位联合攻关下,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后,确定“还原焙烧—磁选法”比较可行,且试验报告也通过集团专家会评审,此新工艺不仅填补了国际国内氧压浸出渣综合利用的空白。同时,他还联合昆明研究院申请了氧压浸出渣资源化综合回收利用工艺发明专利。特别是2014年在呼伦贝尔驰宏铅锌冶炼项目投料试生产时期,面对设备新、工艺新、人员新的三新现状,为确保试生产顺利进行,马雁鸿每天坚持在生产现场与一线员工排查和解决影响试生产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就在铅厂奥炉点火的前一天,保温烧嘴喷雾效果不理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点火,得知情况后,马雁鸿立刻带领车间员工进行处理,抬油桶,搬工具,做调试,亲力亲为,劳保服被汗水浸得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此情此景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员工。“公司领导都这样拼命,我们有什么理由埋怨、懈怠。”大家暗下决心,不解决问题绝不离开岗位,一定要保证明天顺利点火,在他与车间员工反复调试、共同努力下,几个小时后,问题终于解决了,微笑又重新回到了马雁鸿及车间每一位员工的脸上。

千言万语——用行动铸就成长

    一心忙于工作、忙于事业的马雁鸿,千言万语更多的还是对家人的愧疚,特别是在呼伦贝尔驰宏,孩子在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有心无力,无法辅导,家中老人年迈体弱,却无法尽孝身边,说起来心酸,想起来心痛。但是他却把孝敬父母的拳拳之心、对妻儿的愧疚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化作培养呼伦贝尔驰宏年轻干部职工的动力。师带徒中,对于主控人员他总是反复培训、重点强调、系统筛选、确保培训效果。在遇到工艺技术难题时,他一边轻车熟路地带领干部职工开展技术攻关,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解着相关知识,还重点强调,“现在公司正处于试生产的关键阶段,这正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最好时机,学中干,干中学,也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最佳手段,千言万语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我们的青年技术人员快快成长,早日挑起呼伦贝尔驰宏这个重担”。他在抓安全环保上更是苦口婆心,天天讲,日日讲,用铁的手腕抓安全,宁愿听到骂声也不愿听到哭声,更希望是听到感谢的声音,让安全环保意识植入到每位员工的心里。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超群智慧,马雁鸿用实际行动凭着“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三千精神对工作忠诚,对知识渴望,对责任担当,诠释着一名冶炼技术人员的成长之路。    (刘志卓)


上一篇:一名科技人员的逐梦之旅——记公司首席机电工程师张良红
下一篇:兰台世界耕耘者,档案堆里寻宝人——记云南省档案系统先进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