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大跃进——是七十岁以上老人追梦、奔梦的精神状态-凯时官网下载

专题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发展历程
感言驰宏
岁月沉香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发展历程

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大跃进——是七十岁以上老人追梦、奔梦的精神状态
发布人:郝永霞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5-07-31 浏览:5637 次

    建矿初期,条件差,工作艰辛,工资收入很低,但职工群众热情很高,一个崇高的理想在支撑着,也就是通过勤奋努力,必然取得辉煌的成果。

    建矿后,由于铅矿职工不断增加,住所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把堆放木炭的几间草房腾空(木炭堆到露天)作住房。上平坝稍平坦的地方迅速盖了草房,房子很简陋,只是竹子和茅草,盖住人的房子应该是遮风避雨,但房子只避雨,不遮风,因为墙是用竹巴围起来的,从里面看得到外面,一但下雨,风带着雨水往里灌。住房和办公室在一起,地上栽上四根木桩,两根竹子套在桩上,辅上竹芭,晚上当床,白天当办公桌。人睡在上面,翻个身就叽叽喳喳发出响声。在这样的床上办公,写不成复写,有的人把自己的皮箱底朝上进行复写。冬天老厂风大寒冷,因职工行李简单,晚上无法入睡,只好到土炉上铲些烧得通红的炉渣放到床下,借助热温方能熟睡,一两个小时以后炉渣熄灭,不到天亮又把人冻醒。一九五五年招收了一批少数民族工人,由于有的只有一床毯子或毡子,晚上无法睡觉,就三三两两到土炉烤火过夜,受不住冷而跑回家的人不少,造成生产中劳动力紧缺。由于公路不通,到外面采购,棉被一两个月都运不到,于是只好求助于澜沧县,据说从多个部门筹集到了30床被,棉被给澜沧铅矿应急用,刚运到老厂,马帮还没有卸完货,就迫不及待地拿来,暂借给采矿、冶炼厂两个车间的民族工人,每两人合盖一床,第二天有人关心地问他们,盖上棉被热呼吗?有个叫扎发的工人说:“昨天晚上才睡了一小下,天就亮了”。吃的也很艰苦,每日三餐吃大锅饭,在一个没有房顶的食堂(四面用竹芭围起,开一道门),炊事员站在门口收票,每八个人围着一盆菜,蹲着吃,菜都是用马驮过来的干菜、黄花、木耳、萝卜干之类,最好的是粉丝、花生米,基本没有新鲜蔬菜,偶尔有点干腊肉,那是最好的,一方面是职工没有钱,另一方面是根本没有糕点、糖果之类的卖,一些当地职工看到内地来的职工带点饼干吃,连什么叫饼干都不知道。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冶金工业部一名姓邱的处长,率领一行人到老厂考察资源,到采矿场,到冶炼车间土炉上了解情况,与工人交淡,发现工人劳动强度太大,生活条件差,很不利于职工健康等等,直接提出“应该即早结束土法生产的局面”。一九五六年三月,冶金部提出了新方案:把会泽铅锌矿闲置的一套小鼓风炉拆来老厂安装,以代替土炉生产。四月份,公路通到老厂,就着手鼓风炉的调运,场地建设等工作,到云锡公司调运52kw柴油发电机等工作,从着手准备,到安装投产才八个月时间,到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三日竣工投产。

    老厂鼓风炉投产生产时代。正处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国家对铅矿需求量大,按照重工业部的要求,必须重新建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工厂。于是,就在勐朗坝建厂。一九五六年四月工人村正式施工,七月以后厂房全面施工。一九五七年六十米高的烟囱全面建成,建烟囱时的现场,堆满了从苏联进口的钢材,昆明运来的水泥,当地的砂子,搭脚手架用的竹子堆成小山一样,浇基础的施工场地有两个篮球场大,除两台旧式混凝土搅拌机外,全部由人工拌水泥沙浆,上百人的施工队伍同时上阵,轰轰烈烈一派热烈的场面。一九五六年下半年施工,一九五七年上半年建成,得到冶金部“三个第一”的表扬,也就是建设速度第一、施工质量第一、施工过程中安全第一。原定一九五七年投入生产,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一九五八年三月才投入生产。

    投入生产不久,一些设施还在试运行过程中,全国性大跃进,“大战钢铁”的高潮到来。几乎是一夜间,“大跃进”、“大战钢铁”的标语几乎贴满了工人村,贴满了厂房,澜沧的街头巷尾也都是通红的标语,“政治是统帅、政治是灵魂”、“穷则思变、,人定胜天”、“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大跃进”、“为完成1070万吨政治钢而奋斗”等等。处处是热火潮天的跃进局面,人们行动,走路都比平时快一倍。

    由于大战钢铁,大搞劳动竞赛,大战三万五,募乃选厂等多个项目同时开工,劳动力不够,熔炼车间四班改成三班,此外熔炼车间还改为大礼拜,半个月休息一天,其它部门打破了八小时工作的概念,机关科室只留一个人应付日常工作,全部安排到第一线,实打实地顶上劳动力,党委书记、矿长全部参加劳动,职工、干部几天不回宿舍,一直坚守在生产岗位上。当时的何其高矿长亲自到机修车间化铁炉,指导试炼矽铁和其他人员一样,三天三夜没有回家。

    一九五八年,熔炼车间开展劳动竞赛,没有奖金,没有任何物质鼓励,只是争夺一面锦旗的政治荣誉,职工都奋力拼搏,据理力争。参加劳动竞赛鼓风炉三个班,班长分别是管明明、陈汝富、杨自旺。在誓师大会上、陈汝富拍着胸脯说“拼上老命,也要完成任务!”到年底评比时,陈汝富、杨自旺的班比较全面,要在两个班中评选一个班为优胜,两个班指标都优秀,红旗给哪个班一时难以确定,最后是以完成产量实际数为准,杨自旺班比陈汝富班多了一斤铅巴,优胜红旗归杨自旺班,何其高厂长在颁奖大会上说:“多一斤铅巴也是老大哥”,从此这句话在熔炼车间成了口头禅。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是建国十周年庆典,适逢澜沧铅矿建矿五周年,铅矿编写了一本《澜冶五年》工厂史,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另一件大事就是“大战三万五”(完成三万五千吨生产任务)向国庆十周年献厚礼,估计到十月一日三万五千吨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全矿职工没有按法定假日放假,只派几个代表参加澜沧县的隆重庆祝,其余职工为完成三万五千吨铅巴生产任务而坚守在岗位上。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五十年代终结日,今天晚上召开职工、家属大会,恭候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广播里传来零点钟声,宣布我们现在进入六十年代的霎那间,俱乐部里锣鼓宣天,鞭炮齐鸣,全矿职工满怀豪情地跳起大秧歌,跳龙舞,喜气洋洋地狂欢到凌两点多。

    全国人们在狂欢,澜沧铅矿职工在狂欢。矿党委书记刘志刚写了《满地鲜花争着开》的歌词,由矿业余文工团谱了曲,编成舞剧连同早先编排的歌舞剧《神灯照边疆》在全矿演出,给人以激情,催人奋进的感受,似乎就是歌词所说的那样“满地鲜花争着开”,将蒸蒸日上的局面。然而一股乌云正在祖国上空盘旋,自然灾害集中爆发,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迫还债。物资供应开始紧缺,对职工副食品供应中断。为了过好六十年代第一个春节,党委矿部几经努力,澜沧县答应供应一定数量的猪肉、牛肉,让职工过好六十年代第一个春节。但是临近春节,澜沧县突然通知,不能按原定计划供应肉食,就这样,欢呼进入六十年代,掌声、鞭炮声还回荡在耳边,第一个春节却会是这样悲惨:年三十这天,食堂没有做出有鱼有肉的菜肴,在食堂开伙的职工每人才买到一个掺杂着点肉片,看得见油气的两角钱的菜,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单身、菜打回宿舍,几个年轻人还风气的用水杯碰一碰“为六十年代第一个春节干杯!”

    春节过后,思茅地委组织了慰问团,带了花灯歌舞到澜沧县慰问,到铅矿慰问职工。下午一位地委副书记,地委宣传部等来人与铅矿职工和部分群众代表开座谈会进行慰问,在座谈会会上,一点糖果也没有,临时开证明到农场买了5公斤甘蔗招待前来慰问的人员。晚上进行文艺节目演出。演出结束,需要夜点招待演出人员,但伙房里除了有六把面条外,一无所有,连煮汤用的食用油都没有,只好用白水煮面条。演员卸了妆,就到食堂来吃夜点,看到摆好的一碗碗白面,每个人捞上一碗,洒点葱花,无声地吃了起来。显然人人都明白国家当时的处境,每个人都很少讲话,吃完面条后由小路步行回澜沧县居住。这些演员走了以后,我们参与接待的人员和炊事员都没有任何语言表述,也不怨地,不怨天,但是每个人眼里都含着泪花。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纯朴的中国人民,纯朴的铅矿职工理解国家处于危难时期,如何应对的责任,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毫不退缩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

    过了春节,铅矿食堂除了大米、盐巴外,一无所有,煮给职工吃的菜只是干板菜,干白花,干蒺藜,每餐煮上几大锅,除了有点盐味外,一点油花都没有,煮出的菜是黑呼呼的,为了填饱肚子,不想吃也得吃,,刚吃完的时候觉得肚子饱了,过一段时间肚子就会叽叽咕咕叫。到了五六月份,连干板菜,干白花,干蒺藜也供应不上,只好把厂房周围工人村周围的芭蕉树砍下,剥心吃,再后来芭蕉树也砍光了芭蕉心只能供病号食堂。六月份起,按照省的规定节约粮食,工人群众自愿节约,机关科室工作人员在每月27市斤定量中,硬性规定节约三斤,厂里又加码,再节约三斤,这样机关科室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只有21市斤粮食,一天才七两,经常干劳动,一天七两实在太少,市面上任何能充饥的食物都没有,为了饱肚子,有的到种白薯地里拿白薯藤,用开水烫一下,加点盐巴充饥。

    七八月,矿团委号召青年,团员,将节约的粮食挑到谦六乡救济灾民(因没有粮食,老百姓外逃,死亡的人不少,没有逃没有死的人都奄奄一息),铅矿挑去的大米,由乡政府煮成稀饭,一人一碗分给灾民,据说有的老百姓接到稀饭,跪地感谢。我们是第二批挑大米去的,此时前往救济的单位多了一些,就没有煮稀饭,由乡政府一家一碗米、两碗米的分配,来领米的人个个破衣烂裳,人人面黄肌瘦,有的人知道我们是铅矿职工,挑大米救济他们时,他们没有用语言表达谢意,只是两手抬着领到的大米,高高举起,两眼含泪看着我们,以此方式表达谢意。

    一九六一年,灾难降临到澜沧铅矿,生产上各种材料紧缺,所有车辆改成木炭车,上老厂拉一转铅矿,来回四五个小时,原燃材料都成问题,但生产任务不能削减必须按计划完成。由于近两年来的节约粮食,又没有肉食油脂类供应,普遍职工都营养不良,有的单职工家庭(二级工)养育着两三个孩子,一些家庭连八分钱一碗的早点都吃不起,多数三口之家买上两碗米干,分成三份吃,四口之家买三碗四人分着吃,因此职工家属普遍营养不良,得了泡肿病,医院应付不过来,在极度困难、威胁到生产的情况下,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一下职工(包括家属)营养不良的问题,无论如何要让职工食堂做菜时,能有点油脂。当时,澜沧县也相当困难,每个月收到的猪牛,都要上交外贸部门,加工成罐头运苏联抵债,有点不忍心向澜沧县开口,但始终想不出办法的情况下,还是去求助澜沧县。矿党委书记刘志刚找到县委书记刘树生、县长李光华,他们听到铅矿已威胁到停产的可能性时,相当重视,当即表示,一定要想法解决一下澜沧铅矿的困难,必须保证铅矿正常生产,并且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帮助解决铅矿职工营养不良问题,当时决定:从上交外贸的猪牛中,拨一头肥猪、一头牛给铅矿,暂时解决一下职工营养不良问题。铅矿领导得知此消息,立即召开全各支会主席会议,一是向职工传达澜沧县对铅矿的顶力相助,以鼓舞职工士气,二是研究一头牛、一头猪宰杀后,如何将肉分配到每个职工、家属小孩的头上,当时的原则是,无论多少职工、家属和小孩人人平均分配,决定把猪牛杀掉后,猪牛肉混合起来一锅煮,每个人发一张票、每张票打一碗,保证人人有份。方案确定后向全矿职工作了传达、职工群众喜出望外,期待着早点吃上猪牛肉。据后来得知,澜沧铅矿当时的处境,反映到上级部门后,引起高度重视,一定不能让铅矿垮掉,要尽最大努力支持铅矿工作,于是拨给铅矿的不只是一头牛、一头猪,拨给的数量增多了,也不是猪牛肉混煮了,而是各样做各样吃,由于多给了一点猪肉,以后伙房做的菜中终于见到了油气,逐步缓解了职工营养不良的现状,职工情绪也高昂了许多,这一年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还是完成了六千四百多吨生产任务。

    前面提到“拔关键队”一词,现简要介绍一下,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组成的突击队,其队员的条件是“心红志坚”,能吃苦,能战斗。大跃进过程中,铅矿除建设募乃选厂及其相应的配套工程,勐滨发电厂,由发电厂通往选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老厂竖井,上云山索道工程等等。每一项工作都有日进尺、月进尺的要求,由于是“大跃进”,只能提前完成,不能有任何失误。当哪一项工程,哪一个环节跟不上,就派“拔关键队”去突击,用强劳动力去抢进度。“拔关键队”一到,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有的“拔关键队”队员在火线上入党、入团的。本人在“拔关键队”参加突击项目中,最激烈的一次是在选厂挖浮选槽基坑,几十个人从早到晚,每天工作在十二小时以上,上班休息都由队长下令时,没有条件洗脚洗脸,连衣服都不脱,就在地板上睡觉,次日一早哨子一响,就得立即出工,穿的衣服被汗水泥巴浸透,变得硬板板的,连续干了半个月,大家显得很疲劳,队长叫休息两天,换洗一下衣服。结果衣服上清除一块一块的污物,左搓又搓都搓不干净,都是汗水与泥巴的混合物,只得一层一层的刮下来。人也晒成黑人,手脚开裂,可见,当时工作的激烈程度。

     “大跃进”为什么这样催人奋进,“大跃进”为什么人民群众有这么大的付出…….,按现代化的语言叙述,这就是凝聚几代人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尝试更是现在七十岁以上老人的追梦,奔梦!



上一篇: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澜沧铅矿成立
下一篇: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信仰理想信念是坚持下来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