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澜沧铅矿成立-凯时官网下载

专题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发展历程
感言驰宏
岁月沉香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发展历程

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澜沧铅矿成立
发布人:郝永霞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5-07-31 浏览:5731 次


    从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三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区炼铅厂由地方企业摇身一变成了中央直属企业,全称是: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澜沧铅矿。当时地方炼铅厂移交铅矿的职工169人,其中管理人员13人,除人员外,还有115吨粗铅,银行存款、骡马、燃料、房屋(草房)、电话线、医药、铅渣折合人民币为21.18194万元。接受了这21多万元的资产后,为照顾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由新成立的铅矿拨付12万元给澜沧县发展地方小型企业。

    中央重工业部一九五五年批准成立澜沧铅矿的同时,从北京有色局、山东五零一、西南分局等部门抽调了各类人员建设澜沧铅矿,由于当时公路没有过澜沧,调澜沧铅矿的人员乘货车到西双版纳后,一路步行到达老厂,就在召开铅矿成立大会前一天,有一批人员到达老厂,记得最清楚的人员有高寿亭、崔汝云、邓稚光、温字龙、王玉秀……,王玉秀今年89岁高龄,十月份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北枫、吉祥在昆明采访时,我们还在一起回忆在老厂召开庆祝澜沧铅矿成立大会的情景。

    铅矿一经宣布成立,不仅人员迅速增多,驼运铅矿物资的骡马也随之增多,老厂这儿一小片地方,顿时呈现了人欢马叫的纷繁局面,当地少数民族赤身裸脚,肩扛火枪,身体挂长刀,不时路过老厂,未免驻足观看,内地陆续到达的人员看到这些身黑体魁的少数民族,有的惊恐不安,因为他们在内地曾听说澜沧一带有佤族砍人头祭谷地的传说,住宿在没有牢固房门,四面通风的草棚里,晚上睡觉也心生恐惧。为了安定从内地调来的职工,也为了铅矿的安全生产,从部队转业到铅矿一个整排全部武装到老厂,威武雄壮,纪律严明,三月十一日到达,三月十二日在宣布成立澜沧铅矿的场地上召开全矿职工大会上,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当时的排长叫刘帮成,副排长王公敬,现在离休的那继武、白小二、陶金林,就是那时的战士,他们一到老厂就分别在头道水丫口,雄狮山路口设立岗哨,职工恐惧心里得以解除。

    建矿这一年,采矿、冶炼两大主要生产车间(1957年11月以前在老厂用土炉冶炼,1957年11月矿办公机关搬到新厂,1958年5月份新厂冶炼厂正式投入生产。),没有劳动保护用品,更没有保健,也没有洗澡的地方,所有工人下班后就在山沟边用冷水洗把脸而已。当时两个车间的工作劳动强度非常大,冶炼车间在土炉上操作的人,一接过班就没有休息片刻的时间,一个人操作的土炉,每八个小时要上十多排料,每排料70公斤木柴,30公斤木炭,100公斤矿石要从地面抬到两米多高炉顶,紧接着要通炉子,除炉渣、打铅水(铸成块),还要把冶炼出的粗铅锭抬到指定的位置,高温烘烤,劳动强度大,八小时下来,有的人累的动不了,很多人在开班后,会上班长没有总结完就睡着了。上夜班的人更加辛苦,因为照明不够,每班配一盏煤石灯,一晚上要换两三次煤石,刮风下雨,灯还点不着。

    采矿车间,女工多男工少,用锄头挖开土层,把含杂质的铅渣挑到水池边,进行筛洗,五公分以上的才能入炉,由人工用撮箕挑到土炉边,那些在筛子底下细小矿石还得从水池中捞出,人工挑到存放的位置,水池掏空以后再洗第二批。无论是男女工人挑的重量是自身体重两倍以上,他们曾经算过,一个工人上八小时的班,把矿石挑到土炉旁来回往返在三十公里以上。我矿出席全国荣模表彰大会的女工徐体茂,人人说是扁担挑出来的,她每次挑的重量都是超过男工挑的重量。

当然,生活和劳动条件也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改善。一九五五年底开始发土炉生产车间工人的手套,但手套不分五指,是一块劳动布做成,发的第一套土麻布工作服是土麻布做的,采选车间每个工人发一个坎肩。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两年间,铅矿没有电器设备,生产生活没有用电。生产上用煤石灯,职工宿舍里,每一个人有一个小墨水瓶做的小油灯(在瓶盖上打一个洞,穿上灯芯,瓶子里装上水火油),每到夜晚,每间草房里透出点点亮光,职工们就是在这样的小油灯的照亮下看书、学习、做作业。

    当时没有文化娱乐设施,没有娱乐场地,但是职工群众不甘寂寞,自发的娱乐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由弥宁公路招来的一大批男女青年,把他们在挖公路空余时间唱歌跳舞的传统带到了老厂,每逢周末自发地集中到空地上生起篝火,又唱又跳,当时比较流行的歌有“百灵鸟,双双的飞,是为了爱情来唱歌……”有《纺棉花》、《牧羊姑娘》,也有曾经鼓舞着青年奋进的苏联歌曲《青年团员之歌》,现在听到这些歌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把我带回那豪情满怀的岁月。外来的职工喜欢交际舞,当时有一名音调已经不准的旧手风琴伴舞,没有鼓,就用洗脸盆当鼓(按照通俗的说法叫“穷欢乐”)。1956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招收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一到周末,在土球场上烧起火,三脚歌、爱伲舞、拉祜舞等同时展示,非常热闹。当时,老厂除铅矿职工外,还有三○九地质队,他们与铅矿共同活动。当时有一驾手动上发条的留声机两家轮流使用,同我一起住茅草房的高寿廷同志是很活跃的青年,最喜欢听留声机音乐,但唱片不多,只有陕北民歌《兰花花》,弥渡山歌《赶马调》和苏联歌曲《青年团员之歌》以及几个京剧唱腔。隔上一段时间他就会把留声机抱到宿舍,空闲时间播放,前来听留声机的青年男女挤满房间。由于几个部门轮流使用,到后来发条断了,高寿廷就用大拇指转动腊盘,听到的音乐是时断时续的旋律。

    当时人们最期盼的是看电影,只要能看上一场电影,全矿职工象过大年一样欣喜若狂。建矿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鸡毛信》,是澜沧县政府前来慰问铅矿职工的,看完电影的第二天,组织职工讨论,一是对县政府的慰问表示感谢,以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情,二是讨论电影主人公海娃的机智勇敢,以激发职工的革命斗志。

    铅矿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是刚搭起架子的工会出面,由各单位统计购买月饼的人数,到昆明统一订购,汽车运到普洱,由普洱用马驮运到老厂。本人与崔汝云负责登记生产科下属的冶炼车间职工所要买的品种数量。那时的月饼与今天的不一样,是圆形,每个月饼是一老斤的四分之一,又叫四两托,火腿月饼每个两角,洗沙白糖一角八一个。多数当地职工没有见过月饼,而且花两角钱买一个有点舍不得,多数职工只登记两个,有的则只买一个。中秋节前一天,月饼运到,按登记名单收钱领月饼,吃过月饼后,大家都觉得很好吃,后悔当初不多登记几个。

    建矿后的第一个春节是一九五六年初。建矿以来生活一直很艰苦,一直是两个单位(铅矿、三○九地质队)共同在一个食堂吃大锅饭,很少有肉食,偶尔有一点也是干腊肉,吃的大部分菜都是白水煮。建矿后的第一个春节,两个单位共同策划,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职工过一个像样的春节,要保证职工吃到新鲜的肉食、吃得满意。几经准备,让职工自由组合,八个人吃一次免费的年饭,但没有食堂、没有桌椅,是在厨房外的偏坡地上稍平点的地方产开草皮,摆上菜肴,八个人围起来开始吃,有七八道菜,按当时的条件算得上是丰盛,但装菜的盆钵都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当时有些工人没有见识过千张肉、粉蒸肉之类的烹调法,吃起饭来,边吃边问,别有情趣。吃年夜饭时,职工们喜气洋洋,年饭过后好久,还有工人在回味当时的菜肴,这道菜不错,那道菜味道好。(李为智)



上一篇:永昌铅锌2011年——2014年
下一篇:李为智讲述澜沧铅矿发展历史:大跃进——是七十岁以上老人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