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再次推进 防止国资流失是重点
发布人:chxzjjjc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5-06-08 04:15:00 阅读:4859 次
6月5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两份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文件,国企改革力度再次加强,而距离改革方案的出台也是越来越近。
第十三次深改会议再提国企改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等。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在国企改革顶层意见出台之前,中央先行出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体现了稳妥改革,保障先行的意图。
会议指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要权责分明、协同联合,清晰界定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工作合力。
要放管结合、提高效率,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方法,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制度、严肃问责,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重点
事实上,如前文所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了本次会议谈论的重点,而在国企改革的道路上,这恰恰是重中之重。
北京青年报对此援引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评论表示,在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是一种进步。国有企业不是私人企业,是公有制企业,很容易化公为私,很容易成为唐僧肉。
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巡视组在此前的巡视中发现国企存在诸多问题,中央纪委网站的落马官员通报中,也曾多次出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表述。
21世纪经济报道也注意到,中央今年多次表态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七项任务,其中就把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机制,作为2015年改革的重点。
据悉,中央之所以重视监管体系先行,原因在于今年以来中纪委开展的首轮专项巡视中,26家央企不同程度发现类似监管不力、国资流失等问题。而国资委巡视的18家央企情况也类似,巡视组发现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祖现象触目惊心,有9家央企被点名。
中央巡视组指出,南航集团营销领域贪腐问题多发,在协调航线、编排航班、客货销售中存在权钱交易,利益输送问题;采购、维修等领域存在寻租等廉政风险。东风汽车部分领导干部的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与东风公司存在关联交易,“靠山吃山”问题突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有的贷款发放不规范,存在廉政风险,有利用信贷谋取私利的情形。
国资委巡视组在向恒天集团、华侨城集团、中国能建、中交集团和中国航材等6户央企反馈巡视情况时也指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企业领导人员利用职权为亲属和朋友谋取利益,收受贿赂或进行商业贿赂;有的违规向民营企业盲目投资,向关联企业输送利益;有的下属企业负责人在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结算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弄虚作假骗取工程资金,造成企业巨额损失;有的企业工程建设领域违规问题突出,大量工程建设项目应公开招标而未公开。
另外还有华电集团、神华集团、中国南车、中丝集团、中储棉总公司、中国化工、中盐公司和诚通集团8家央企因“三重一大”( 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制度执行不到位,而被中央巡视组和国资委巡视组点名。
对此,北京青年报也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分析称,就目前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就在于国有资产流失与否,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了社会不公,损害了整个改革的声誉。所以,深改组会议强调并部署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很有必要。
此外,北京青年报还梳理发现,在去年8月的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同样有两份文件涉及国企改革,即《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这两份文件在会上进行审议后,于当月的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据悉,央企负责人薪酬从今年1月开始执行新的方案,核心是规范央企负责人的收入,特别是工资、福利收入。
改革方案出台时间渐近
此次深改会议审议提出的两份文件,对于推进国企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而由此看来,距离改革方案的出台时间似乎也越来越近。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一位国资研究专家表示,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此次审议通过的两份文件,将有利于保障国企国资改革顺利推进。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形成国资监督体系,为下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提供体系性制度保障;在国企改革顶层意见出台之前,中央先行出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体现了稳妥改革,保障先行的意图。
该人士指出,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制度体系,由若干文件组成。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发现:5月5日召开的十二次深改会议,提出改革的“三个有利”的标准;6月5日召开的十三次深改会议,提出改革的两个保障机制,都是为大规模的改革提供准备,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渐行渐近”。
实际上,从政策层面来看,国企改革任务进一步明确,推进力度正在加大。
此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已相继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加上此次通过的坚持党的领导和防止国资流失两份文件,目前已通过了4份国企改革相关文件。
5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将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非公经济等改革议题放在突出位置。18日,国务院转发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1 15”个方案,并指出今年将“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企混合所有制等系列配套文件”。5月25日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特别提出,今年将指导地方国资委研究制订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试点的管理办法,规范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
6月4日,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增收节支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央企要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相关子企业整合发展,并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资产证券化,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盘活上市公司资源,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此外,近日,国税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包括母公司向子公司、子公司向母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等四种情形的股权或资产划转,可以享受递延纳税待遇,无疑为国企并购重组创造条件。
国企改革概念资本市场受追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企改革的概念同样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据证券时报报道,国企改革概念自去年以来就持续受到市场热捧。国企改革指数自2014年4月1日创立以来,已经累计大涨超过七成。银河国际的研究显示,2014年末,a股市场国有企业总市值为25.24万亿元,占整体a股市场的60.4%。报告认为,尽管中国已经进行改革超过36年,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国企仍有很大空间改善表现。
国元证券分析师马玲指出,今年上半年除了南北车合并的重大改革外,央企整合力度并不大。下半年,从管理层的思路与角度看,央企改革将大大提速。下一阶段,市场风口或由互联网转向国企改革板块。
“国企改革不仅仅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是国家战略举措。”马玲指出,从近期国企改革进程看,军工行业速度较快,可重点关注高铁、核电、北斗导航等相关个股。从地方国企改革看,比较看好未来金融控股平台的增值空间。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也指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随时可能出台,一旦出来,全国范围内的国企改革将重新换挡,直接驶上高速公路。
徐彪认为可概括为“三步走”带来的机会:首先是大规模资产证券化,因为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48万亿净资产,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部分不超过10万亿元,大量资产在体外,资产证券化过程将涉及两类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它们将带来资产重组、整合以及整体上市机会,给a股市场注入新的动力、新的血液,犹如当初创业板开市的外延式扩张让资本市场迎来大规模上涨一样,国企改革也会给主板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第二,改变国有企业经营运作效率,通过内部治理结构调整,理顺股权关系,完善股权激励;第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涉及民营和国有企业互相参股、控股。
此外,不少投资公司也趁势推出了不少改革类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现有公募基金中,含有改革类字眼的主题基金数量达16只。在这16只基金中,有9只并非纯粹的国企改革主题基金,这类基金名称中多以改革红利、改革动力的字眼出现。根据其产品投资思路来看,不仅涵盖了国企改革,还包括金融改革、户籍改革等多方面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
而由于基金对改革投资的强烈预期,多家基金公司也在积极深挖该主题的投资机会,旗下产品线布局往往采用推出双产品布局模式,即一只专注国企改革基金加上一只关注多方面改革基金。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目前在证监会等待批文的有海域海富通改革驱动基金、景顺长城改革机遇基金、广发改革先锋基金、国泰央企改革股票型基金、兴业国企改革基金和中加改革红利6只主动管理型基金,还有天治中证国企改革指数分级基金、新华中证中小国企改革指数分级基金以及国寿安保中证国企指数分级基金。而交银国企改革、长城国企改革红利基金都在上周五结束募集,华安、招商相应的国企改革主题基金已获批还未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