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创新发展,风雨兼程,闪光驰宏锌锗膏体充填史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加快了对矿山中蕴含的大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资源开采的同时,极易诱发地质灾害、造成环境污染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地表沉陷,而矿山充填技术是最有效的治理手段。 我国的充填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处理废弃物为目的的废石干式充填;20世纪60年代以减缓地表下沉为目的的水砂充填;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开始开发和应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20世纪70-80年代,细砂胶结充填;20世纪80-90年代,新型充填技术不断涌现。
驰宏锌锗的充填技术也同样经历着由水砂充填、膏体充填再到联合充填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历史的回望
上世纪80年代,麒麟厂是会泽铅锌矿主要矿山之一,海拔1931m以上是氧化矿,以下是硫化矿,含铅锌26%。硫化矿是小而富,埋藏较深的矿体。按一般“先上后下”的开采顺序,开采上部氧化矿经济效益不能满足需求,先开采下部氧化矿则可以提高早期经济效益,但当时国内实际采矿水平不高,尚无“采下保上”控制岩移的先进技术,严重制约了当时会矿的生产。
1979年1月,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比利时米切姆公司代表团到会矿考察后,提出了采用胶结充填技术,先开采下部硫化矿的建议。1981年,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也推荐会矿采用留矿柱的水平分层低标号贫浆胶结充填采矿法。
波兰专家考察我厂引进消化粗粒级水砂充填技术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考察团不断来到中国考察,在1981年5月,经冶金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安排,波兰有色金属生产技术合作代表团来会矿考察,了解和洽谈有关麒麟厂建设问题。波方随即开展矿山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在向中国提交《评价书》中推荐水平分层进路回采粗粒级水砂充填开采硫化矿,无需制作水泥地板即可保证回采率95%,贫化率10%,矿山采矿规模300—400吨/日,并可确保日后开采氧化矿的安全,不发生岩移。
波兰专家的意见,给当时眼前一抹黑的会矿人一丝希望。
同年10月,经实地考察及多方面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认为波兰推荐的采矿设计方案,无疑是先进的。报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决定引进波兰的粗粒级水砂充填技术。经多次洽谈、协商,中波双方于1982年3月签订了《矿山设计合同》。正因为有了技术的保障,1984年国家计委同意,将麒麟厂采矿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1985年1月1日,引进波兰“粗粒级水砂充填”采矿技术的麒麟厂硫化铅锌矿建设工程开工,于1988年11月22日,竣工验收。 (会泽矿业 邵宗煌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