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缘于爱 业精于勤——记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徐成东 -凯时官网下载

专题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正能量故事
先进事迹
征文选登
出彩瞬间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先进事迹

痴缘于爱 业精于勤——记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徐成东
发布人:郝永霞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6-12-14 浏览:6772 次

   “劳动创造世界,技能成就未来。”2016年12月8日,北京,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领奖台上,一个熟悉的面孔再次映入了公众的视野。他,就是本届“全国技术能手”——资源综合利用公司职工徐成东。曾经的他在步入而立之年的几年间,就荣获了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青年五四奖章、云岭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而今的他,一张“全国技术能手”领奖的留影照更显已入不惑之年的成熟与稳重。25个春夏秋冬,为珍惜与有色金属冶炼的“缘分”,还为追求心中对铅冶炼的热爱,更为亲手筑起自己收获技能的梦想,他初衷不改,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从一个冶炼工步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在铅冶炼行业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成就了他勇攀技能巅峰的梦想。

结缘铅冶炼,坚定不移追求热爱

   1973年,徐家夫妇迎来了第二个孩子。跟父母期望的那样,他是个男孩。父母给他许下“成才、成功”的愿望,为他取名“成东”。1991年12月,刚满18周岁的徐成东没有顺应父母的愿望进入水电系统工作。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想成为冶炼工人。所以,热爱金属冶炼的他一听说会泽铅锌矿在招工,便第一时间报名,并成功被会泽铅锌矿录取。然而,他并没有实现最初的愿望,当一名冶炼工人,而是被分配到采选厂机修车间水泵运转班。当时的工作是负责巡检水线段,并抄写记录电流表,发现异常时,就通知检修工来检修。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4年。本以为与冶炼无缘的徐成东却在95年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会泽铅锌矿第一冶炼厂急需冶炼工。对于徐成东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心想学金属冶炼技术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就这样,他从巡检工成为了冶炼工,正式跟金属冶炼结缘。

   初进冶炼厂的他,被分到了烧结一班,当时铅冶炼的工艺是烧结-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班长熊先朝负责带徐成东。那时候的徐成东,22岁出头,正是精力、好奇心旺盛的年纪,他看着矿石在一定温度下生成不同的形态觉得稀奇无比,无数次纠缠着师傅刨根问底,当时的师傅和前辈们对于理论知识还稍有欠缺,无法从原理上给他做出很好的解释。他却不甘心,心心念念想要把原理搞清楚。不久后,班里新分来一名学冶金的学生,实习期间,他经常会拿起专业书籍翻看和学习。徐成东找准机会就去请教他,他也很乐意跟这位好学的师兄一起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赠予徐成东一本《有色金属冶炼》的专业书,徐成东如获至宝,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在翻书学习,从书本中他明晰了冶炼厂所采用的烧结-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的原理,更看到了一个令他神往的工艺:“艾萨炉冶炼工艺”。从那次起,这个名字就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他预感到,这是铅冶炼发展的未来趋势,将给铅冶炼工艺取得更大的进步。

逐梦艾萨炉,梦想在曲靖生根发芽

   新世纪伊始,刚成立不久的驰宏锌锗决定走出大山,进军曲靖,异地建厂。为了适应新型、现代的生产需要,新建厂引进了艾萨炉。2005年2月,为了培养艾萨炉操作工,新建厂在公司范围内选拔人员进行培养。当时处于最短时间掌握艾萨炉工艺的需要,公司选择了对铅冶炼工艺经验丰富和一些英文基础较扎实的技术骨干。听说徐成东对于工艺的喜欢和热爱,公司选中了徐成东,让他成为一群“精英分子”中的一员。但他在经验、语言基础方面却没有别人的基础和底子。因此,作为36名候选人中的一个,从他入选那天起,他就格外珍惜机会,加倍努力地学习和积累。

   艾萨炉是引进设备,国外主要用于炼铜和炼锡,公司是国内首家引进艾萨炉用于炼铅的企业。当时外国专家团在操作、调试的时候,不能有中国工人在场。这让大家减少了很多实地观察学习的机会。第一次召集大家学习时,就一人一本学习资料,长达200多页的材料,一个中文字都没有。这无形中又给大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压力。每天,大家在一起学习操作规范,还要背英语单词和收集材料。徐成东是走得最晚、来得最早的一个,他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进单位,在现场观察和熟悉设备流程,每天吃过晚饭,从7点就开始背英文单词,背到凌晨才睡,第二天依然如此,就这样过了三个月。

   5月的一天,外国专家西蒙来给大家上课,他问大家,有谁能上来画一下艾萨炉的线路图?大家没有一个人应声,徐成东主动上台,凭着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程度,将线路图画了出来。外国专家露出惊讶的神情,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凭自己的努力,他渐渐熟悉了主控操作页面上所有标识和英文图标,并能简单进行操作。

   三个多月的培训紧张而繁重,徐成东每天跟在外国专家的身后,学习和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在大家的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艾萨炉投产成功了。外国专家们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对这个好学的中国工人提出邀请,邀请他到艾萨炉的故乡——澳大利亚进行学习和深造,继续探索艾萨炉的工艺,没想到徐成东却婉拒了,他对外国专家说:“公司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现在我学会的这些,应该是我回报公司的时候了。谢谢你们的邀请。”当他说完最后一句谢谢时,外国专家们称赞他是:“amazing chinese worker!(了不起的中国工人)”

业精于勤,用行动诠释热爱

   拿到艾萨炉操作证书的那一刻,徐成东一直就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对这项工艺的热爱。他也一直在领导的支持下和同事的协作下,不断挑战和刷新艾萨炉各项工艺指标。

   最初开炉的时候,曾经出现过熔池大部凝结的严重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不但会危及生产,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夭折!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生产呢?外国专家提出了用燃油富氧重熔的方法,耗费了大量的燃料后发现收效甚微。徐成东经过细致地观察,认为是熔池传热效果差、渣型恶化引起的,他针对性的提出用高品位的铅精矿补充熔池内在高温下挥发的铅,上层烧熔、逐步推进的方法。经过论证实施,短短的两个小时,整个熔池全部化开,取样表明渣含铅指标接近目标值。这个结果震惊了每个在场的人,所有的外国专家不约而同地对徐成东翘起了大拇指:太棒了!

   试生产时的粗铅质量差,渣铅分离不好,所产粗铅表面的浮渣厚达15-20cm。针对泡沫渣过多及喷溅过大,他及时总结数据,分析原因,通过一大本厚厚的数据和操作记录,他又提出了根据进料量配合风煤量进行工艺控制的方法,使得泡沫渣得到了有效控制,浮渣厚度降到了2-5 cm,极大地提高了一次铅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也大大减少;通过调整给风量和氧量,给氧量的平衡与稳定,使得原来不到1天的喷枪使用寿命逐步提高到6天以上,每年可节省成本高达200余万元。在2007年1-5月份,艾萨炉二工序在徐成东的带领下粗铅冶炼综合能耗比同时段分厂综合能耗低10.3kg标煤/t,低于176.6kg标煤/t的同行业水平,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年综合能耗比同行业节约1400多万元;作业率从外国专家撤离时的50%提高到了90%以上,最高达到了100%;“烟尘率”从开产时的30%左右大幅下降到18%以下,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8年以来,针对艾萨炉粗铅产量、硫酸铅渣处理量未达到设计值,处理高品位的硫化矿,购入成本高,并且面临矿源少,原料紧缺的问题。粗铅直收率低、余热锅炉后段的排风机和烟气管道积灰严重甚至堵塞,对熔炼炉的生产影响甚大,且维护成本很高,作业率低、柴油单耗高,柴油单耗费用已占粗铅单位加工成本的40%以上。针对燃料费用高等一系列影响艾萨炉正常生产和发展的难题,徐成东主动带头组织和参与到硫酸铅渣富氧顶吹熔炼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降低富氧顶吹炼铅炉柴油单耗技术攻关、艾萨炉处理碳酸铅精矿技术研究、对富氧顶吹炼铅烟气处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等技术研究当中。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他和大家终于看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结果:硫酸铅渣富氧顶吹熔炼技术得到重大突破;能源节约成效显著——通过降低柴油单耗,每年可直接节约709万余元;降低煤耗,每年可直接节约64万余元,直接经济效益774万余元;同时,节约高硫铅精矿矿源的费用,一年就可节约1200万元。经过努力,艾萨炉余热锅炉运行状况有明显改善,电收尘运行平稳,除尘效率大幅提高,烟气处理系统积灰量明显减少,停炉清灰次数显著降低,自主开发出富氧顶吹炼铅烟气处理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装置,应用效果显著。2012年他带领艾萨炉全工序员工,分析物料、调整工艺,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工艺和设备,成功处理铜浮渣等复杂物料6801.06t,增加收益7319.66万元的经济效益,使艾萨炉实现了利益多元化、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艾萨炉自投产以来炉龄都较短,也就是国外专家预计的一年左右,但是徐成东认真分析了炉砖的材质结构、原料成分、操作工艺等等,认为有办法延长炉砖的使用寿命,2010年大检修炉砖更换后,他临危受命,带领他的团队狠抓工艺操作、精心配比物料、加大设备巡检力度、完善炉体监控措施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艾萨炉的炉砖寿命达到了865天,创历史新高,比国外专家预计的365天高出了500天,2012—2015年更是实现艾萨炉炉龄978天,创造了艾萨炉开炉以来炉砖使用寿命最好的历史记录,达到了世界同行业最好水平,其它的各项指标都接近世界熔池熔炼粗铅的指标有的甚至超越。

续梦工作室,智慧经验传、帮、带

   2011年4月,经云南省总工会批准,驰宏公司成立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徐成东名字命名的“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8月,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徐成东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

   按照创新工作室的工作要求,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紧紧围绕“提指标、降能耗、增效益”这一核心,提出了“课题不求大但求实,推进不求快但求严,全员参与力求带动,先后开展了14个创新工作室技术改造项目,得到公司工会专项金费56.4万元。在此过程中,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带动职工技术协会活动,鼓励技术协会会员、技术员和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创新工作方法,修旧利废,小改小革,提升各项生产经济技术指标,不停步、不遗力。

   为让工作室更充分地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激励作用,他带领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管理、技术、服务、业务创新,先后承担了“泡沫渣的研究和控制”、“提高连续熔炼作业率”、“提高粗铅质量”、“提高喷枪使用寿命”等重大攻关项目的岗位试验任务。针对泡沫渣过多及喷溅过大,他们及时采集数据,分析原因,通过对一大本厚厚的数据和操作记录分析研究,他又提出了根据进料量配合风煤量进行工艺控制的方法,在铅艾萨炉熔炼的实践中,摸索出熔池高度控制,排放频次等多种方法,使得泡沫渣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3至2015年,他多次到驰宏会冶、呼伦贝尔驰宏支援项目建设工作。在支援期间,徐成东把自己多年来在熔池熔炼的经验和技能,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所在车间技术人员,并针对设备上不能用,不好用,有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了技改,两个分子公司都在第一时间就顺利达产达标。在呼伦贝尔驰宏支援期间,因为那里有他从未接触过的奥斯麦特炉,这让他更加兴奋,废寝忘食地学习掌握了奥斯麦特炉与艾萨炉在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工艺做到心中有数。在奥斯麦特炉开产初期,由外方专家主导的熔炼一段还原出现渣铅过高、喷枪寿命短、烟尘率高、熔炼时炉体晃动过大和晃动时间过长等问题,徐成东不惧外方权威,提出对工艺操作参数和物料配比进行调整的建议,并按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平稳操作的原则进行操作。建议实施后,渣含铅大幅下降,喷枪使用寿命也由以前的一炉一只枪提高到四炉一只枪,最高达到了八炉一只的良好成效,炉子晃动大大降低,有效提高了炉砖使用寿命,各项生产指标超过了设计要求。

   10余年来,他带出的徒弟在呼伦贝尔,在曲靖,在会泽,在各个分子公司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为公司的生产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驰宏梦”书写着自己华彩的篇章,而他的命运和传奇,早已在坚定追求铅冶炼工艺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书写。岗位可能平淡,但人生因为勇敢逐梦就不会平淡。逐梦二十载,他用他的一言一行,诠释着自己的热爱和无悔,选择用他的青春年华陪伴和坚守在艾萨炉身边,探索他追求的铅冶炼工艺,辛勤耕耘自己的天地,更收获了不凡的事业成就和高度。(陈萌)



上一篇:“淘气包”的技术成才之路——记公司2014—2015年度劳动模范...
下一篇:勤学善思成才俊难事当头敢担当——记公司2014—2015年度标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