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钢钎打出千尺硐,竹篓背出万吨矿”是公司初创时期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老一辈永昌人用两把铁锤,三根炮杆铺开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之路。58年来,公司经历了建厂、弃工从农、亦工亦农、大规模改扩建、兼并改制、债转股等多次较大嬗变,每每都能从濒临倒闭的边缘中崛起重生,靠的就是无比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创新开拓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难、敢于取胜的拼搏精神,无疑是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柱。
一、跃进时代的速度
“两把铁锤,三根炮杆”是第一批铅锌创业者的共同记忆。1958年1月,来自全县各地的青年1203人,蓝天当被,大地作床,短短三个月,就在荒山野岭上盖起了毛糙房18间,制作手推车16辆、风箱18个。编织竹筛、簸箕、矿篮、绳子等若干采矿、选矿用具。1958年1月15日勐兴铅厂上马,从选厂址、找矿、建炉到4月15日,第一炉粗铅出炉子,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是用这种跃进时代的速度,写下龙陵县矿冶史上火红的一页。
白手起家,土法上马,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于是冶炼的炉子群就从红土地上拔地而起,就叫“土炉”,也叫靠山炉,1961年时多达49座,有一座还是“双胞胎”。先是以人力或畜力启动木质风箱鼓风,多年后才采用电动鼓风机。每座土炉每班冶炼粗铅0.4吨,回收率只达40-50%。1975年6月建成0.38平方米水套炉,日产粗铅2吨,年产粗铅500吨,并提高粗铅回收率,节约燃料,降低成本,减少烟尘污染。1982年1月建成0.79平方米鼓风炉,日处理原矿40吨,日产粗铅最高达9吨,平均4吨,并减少开炉次数,延长炉龄。直用到1992年底改扩建一期工程粗铅冶炼厂竣工前。
1976年5月29日龙陵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给勐兴铅厂冶炼车间造成严重毁坏,职工们日夜抢修,6月24日就恢复了粗铅生产。
1958年,用木炭冶炼粗铅,烧炭、运炭成了铅厂一个重要车间,1972年,开始用焦炭冶炼粗铅。但焦炭只能运到平达,再靠人挑马驮40公里运到矿区,满足冶炼生产。从人挑马驮起步,继而到手推车、畜力车、拖拉机,1975年,拥有了汽车队,勐兴铅厂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二、技术改造的步伐
1958年建厂时,“钢钎打出千尺硐,竹楼背出万吨矿”,每人每月采矿定额为9吨。在硐内运输是把竹篓绳套在肩膀上,爬行托运。用臭油灯、煤油灯再到煤石灯照明采矿,1972年1月,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硐内实现用电灯照明采矿。
从1976年起,使用手推车运送矿石,改变了爬行拖运的状况。
1981年4月,主要采矿坑口铺设铁轨250米,首次实现使用矿斗车运送输送矿石,实现运输半机械化。
1958-1975年,用竹筛水洗原矿,劳动强度大,回收率第,2.58吨原矿才能洗出一吨精矿。1979年,自己知洗矿机、端筛机,并改造三层漏网,原矿条件进一步改善。1979年,自制分矿溜槽,自动分开大、中、小三类矿石,节约劳动力10几人。1980年选矿车间安装跳汰机,结束了手洗、手选的历史,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功效10倍,回收率40%提高到50%。1982年,选矿改用颚式破碎机碎矿,不再使用手工锤碎。1986年6月,建成日处理50吨原矿的重选车间,用跳汰机和摇床联合重选,精矿品位达到60%。1976年到1987年间,年平均选矿4000吨,精矿1145吨。
1962年至1970年以工转农期间,铅厂人耕田种地,养猪牧牛,粮食、蔬菜、肉食自给自足。1971年亦工亦农,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职工在指定的住宅区、自己的平地基、合土基,企业负责木科和主体施工,住房建成后,职工享有居住权,企业拥有所有权。到1980年上半年,用这种办法为20户职工建盖了有3格住房1格厨房的民办公助房,每幢住宅为70-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68平凡米。职工还自己动手建盖起了办公楼、学校、电影院、篮球场,成为当时全县文化体育设施、活动开展较好的企业。
1988年的秋天,在勐兴铅矿“三十而立”之年,改扩建如火如荼开展,“龙陵县勐糯铅锌矿”易名是新生的第一步,他被放进当时中型冶金工业的先进模板上,进入工艺技术升级改造、生产规模扩大和新产品生产建设的新生时期。整个改扩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矿山、采选、粗铅冶炼;二期电锌、硫酸、普钙肥生产线与1996年5月全部竣工投产。三年准备,六年建设,并一次性试车成功,投入试生产,同年12月,改扩建一二期工程通过省、地、县验收,正式生产。成为集采、选、冶、化工、矿场品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保山市最大的国有中型冶金企业。
三、“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
大庆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工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中央当时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主要是要求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推动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勐兴铅矿大规模兴起“工业学大庆”活动,是源于“工业学大庆”的精神实质,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的,这种精神和老一辈铅锌人艰苦创业、无畏无惧韧性不谋而合。
大庆初创时期,当时的艰苦状况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在废弃的牛棚、马厩里办公、住宿,夜晚往野外一躺,几十个人扯一张篷布盖在身上。雨季,在帐篷、活动板房、牛棚马厩里,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雨住了,里面还在滴嗒。夜里,有些人索性挤成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着挨过一宿。”为解决职工生活难题,不得不在搞生产的同时,挤出时间自己动手修土房子;又发动职工、家属集体开荒种地、养猪等。生产方面同样遭遇困境,交通运输、设施设备、工艺技术、水电供应、工作条件都困难重重。但最后,大庆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了一个漂亮的政治仗、志气仗、经济仗和科学技术仗。
蓝天当被,大地作床,动手自盖起毛糙房;制作手推车,风箱;编织采矿、选矿用具。白手起家,土法上马,自制粗铅冶炼“土炉”,伐薪烧炭,人背马驼,点着臭油灯,把竹篓绳套在肩膀上,在低矮的矿洞里爬行托运;人工挑炭,手推车,畜力车运炭;竹筛选矿,手锤磨矿。转农期间,铅厂人耕田种地,养猪牧牛,自给自足。永昌铅锌初创时期的生存境况,和大庆如出一辙,在“工业学大庆”精神的鼓动下,永昌人硬是团结一致,鼓足干劲、知难而上,苦干硬干,千方百计打上去、啃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永昌精神。
除了学习大庆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热烈的劳动场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激励和鼓舞着铅锌人,按照“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要求投身火热的劳动生产线,鼓励广大职工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繁重的生产任务集合起来,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在工业学大庆运动过程中,到处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开展比学赶帮、实行增产节约;像大庆人那样吃大苦、耐大劳,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劳动模范、争当“五好”职工,掀起生产建设新高潮。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的革命精神。正是“工业学大庆”群众活动的开展,塑造出一批艰苦创业的优秀劳动者,涌现了侯旺生、余成启等一批最早的劳动典型和先进典型,集中发扬了干的事情靠得住,遇到困难顶得住的革命精神,奠定了永昌铅锌革命时代的精神内涵,激励一代代永昌人砥砺奋进。(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