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从1956年的彝良铅锌矿到现在的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从人背马驮到全机械化设备工艺,彝良驰宏走过了整整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六十年来,无论是采选量还是企业利润、职工收入都有了质的飞跃。数据飞跃、大跨越发展的背后是几代彝良驰宏人前赴后继的奋进,是人为青山,志在高远的大山精神。——写在彝良驰宏建企六十周年之际 。
大山中破壳
1956年4月8日,以“江洪号(商号)”为主的63家私营小业主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彝良铅锌矿。1956年4月8日,以“江洪号”为主的63家私营小业主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彝良铅锌矿,2户小型铅厂,5间炉房,81名职工,17691元的资产,这是彝良驰宏建矿之初的全部家当。1956年至1961年彝良铅锌矿隶属彝良县,1962年正式移交昭通地区工业局主管,1965年改名为“地方国营彝良县铅锌厂,1966年改名为“云南省彝良县红旗铅锌矿”,1979年改为“云南省昭通地区铅锌矿”。2000年昭通撤地建市后,云南省昭通地区铅锌矿改名为“云南省昭通市铅锌矿”。
建矿之初,那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我们的工人住的是草棚、岩洞,吃的是粗粮野菜,下矿洞的时候必须嘴含油灯,弯着腰,弓着背,手脚同时着地。道路不通,没有汽车,只能依靠人背马驮把开采出的矿石运到冶炼车间。冶炼车间在洛泽河河西南方海拔800米的山上,矿山在洛泽河河东北方海拔750米的山上,中间隔着洛泽河,遥遥相望。老一辈矿山人用箩筐背着矿石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高一脚矮一步蹒跚而行,从山上背到山下,再从山下背到山上。洛泽河面上没有桥,只有用大石头铺成的“路”,河水又湍急,人们过河时两股战战,一不小心就跌入河中,失去生命。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洛泽河钢架桥,在1990年以前,生长在这里的人都习惯叫它“阎王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老一辈的矿山人用汗水浸润了矿石,用双脚走出了道路,一箩筐一箩筐地积淀,彝良铅锌矿就这样从大山中“破壳”而出。
1966年彝良铅锌矿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同年铅锌矿改名为“云南省彝良县红旗铅锌矿”
70年代的冶炼车间办公楼 80年代冯家湾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