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碲属于稀有金属,每年全球的产量也只有500-600t,主要应用于冶金、太阳能电池、电子、化工等行业,被称为当代高技术新材料的支撑材料。公司的碲原料来源于铅精矿,在冶炼过程中最终富集于白银生产的碲渣中........”贵金属车间副主任、同时也是项目主持人的侯刚向笔者娓娓道来。当谈到碲的销路时,侯刚肯定的说:“市场前景广阔,求大于供……”在与这个年轻人的交流中,透过他明亮的眼神,我读到了自信、睿智和成熟。
从2008年至2009年,分公司开始了“从碲渣中回收碲”的科技攻关试验,到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实施了小型生产实验,再到2015实施的以碲渣生产精碲的关键工艺探索。精碲研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这条路,不但锤炼了科研团队,而且使他们在不断攀升的征途中突破了瓶颈,成功产出了1号金属碲,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攻坚克难,值得铭记的研发历程
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坚定不移地推进铅锌产品与综合回收,推动冶炼业务转型升级,从铅锌初级产品到高附加值冶金材料,创新盈利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分公司多年来坚持的发展思路。而只有把研发与创新作为一个突破口,这条发展的思路才能走下去。
号角已经吹响,回收稀有金属碲的攻坚战由此展开,但一路走来,并非坦途。
在2008年至2009年中,分公司就组织科研团队,进行了“从碲渣中回收碲”的科技攻关试验,但由于所采取的工艺中si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导致电积碲的质量无法达到精碲标准。在此基础上,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分公司再次开起科技公关,实施了小型生产实验,这一次虽实现了碲、银的分离和富集,回收银,并产出粗二氧化碲,但后续的碲电积工作无法开展,精碲的生产工艺流程还是未完全打通。在这样的情况下,2014年,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裴启飞受命,带领项目攻关组成员对粗二氧化碲展开了除硅的研究探索以及后续的电积实验。得出电积碲除钠元素超标外,其他杂质元素成分均符合99.95精碲的质量标准。这一实验结果,振奋了项目攻关人员,大家由此得出,精碲生产是可行的。
2015年新年伊始,项目攻关组成员还来不及回味取得的成果,就又投入到了紧张而艰辛的研发工作中。
今年1月至2月,项目组完成碱浸脱硅工艺探索以及硫酸浸出工艺的探索,确定了工艺;3月至5月,完成放大实验及中型试验;6月之后,投入现场工业生产试验。这一时期,项目组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在失败的磨砺中,探索出最佳的除硅、铬、铜等杂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原料处理的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条件,并一鼓作气,完成了工业试验的设备安装与调试,开展了对操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包括理论与实作、安全环保等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事实证明,近七年的坚守和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是值得的。6月26日,产出精碲266kg,7月8日、14日分别产出218kg和172 kg,通过检测,均符合99.95精碲的质量标准。经过多年研发积淀的精碲研究成果,终于突破瓶颈,获得成功。(李泽英)
精碲电解实验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