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岁月沉香
1958年2月,勐兴铅厂组建了冶炼中队,有职工67人,担负着铅厂的粗铅生产任务。10月,铅厂实行军事化管理,冶炼中队改为冶炼营,成立冶炼车间,下设分队、班组。
由于生产设备受限,当时主要采用土法炼铅,生产全靠繁重的体力劳动。冶炼车间找来木炭充当燃料,自砌靠山炉(俗称土炉)作为生产线,找来废铁皮及木板做成风箱,双人拉箱鼓风铸炼粗铅。
经过两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冶炼车间在自砌的1、2、3号靠山炉试生产粗铅,并且一次获得成功
经过商讨,决定实行两班制进行生产,每班十二小时,交班时间上午八点至下午八点,每班6~8人,其中拉风箱4人,掌炉1人。一班一天能炼7~8块铅(当时称铅巴巴),每日两班一个炉子生产粗铅14~16块,日生产粗铅420~720千克,截至当月底共生产粗铅3493.5千克。
1959 年末,冶炼车间建成了靠山炉16座,每次生产有6座炉子交替使用。由于靠山炉没有耐火材料,采用石头支砌,难于承受冶炼高温,炉缸底容易烧烂,冶炼只有不断修复炉子,每炼7~8天检修一次。因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回收率一般在50%,废渣含铅在10%以上,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59年7月,冶炼车间又建了17、18、19号小高炉,改用马拉风箱鼓风,因转速慢,风力不够,随后又改用从南斯拉夫进口的具有8匹马力的卧式柴油机代替马拉风箱,集中在19号小高炉生产粗铅。
1960年,中队又建成了一座“双胞”小高炉,并一直用到1961年9月铅厂下马。
冶炼车间从投产至铅厂下马,三年多时间共生产粗铅1996.8吨,总产值379.39万元,上缴税金41.28万元,为地方财政上缴利润129万元,约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0%。
铅厂下马后,人员分三批连年精简下放,全厂职工最后仅剩下184人(含家属临工)。
1961年9月,铅厂职工下马搞农业,冶炼车间留厂职工与选矿车间合并,编入铅厂公社称冶炼生产队(作业点),从事农业生产。1970年12月,冶炼车间恢复建制,重新开始生产,实行以粗铅生产为主,兼搞农业。
1976年7月,勐兴铅厂弃农从工,转为地方国营铅矿,从事粗铅工业生产。1993年7月,冶炼车间改名为“粗铅冶炼厂”,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走过了35年艰苦历程。(董林江)
新建成的土高炉 冶炼车间使用虎座炉(靠山炉)冶炼粗铅
冶炼中的土高炉 员工拉风箱炼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