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岁月沉香
我是1962年学校毕业分配到会泽矿务局的,63年底到矿山一厂一车间(在现在的会泽矿业分公司)学习粉煤。那时的机器就是二台老式的4r3216型雷蒙磨,房子是用木板,油毛毡搭建的,及其狭窄,夹在烟化炉与空压机之间。环境差、条件苦、设备缺,这样的残酷现实没有泯灭老一辈驰宏人建设发展的热情,大家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一路奋斗坚持才凝结出今天先进的设备、宽敞干净的工厂、明亮的办公室。
意气风发斗志高
当时,磨煤机产量低,难于维护,更要命的是烟化炉供煤系统单一简单,不论是粉煤工还是烟化炉工,操作上稍有疏忽,烟化炉就会喷渣,三次风口就像是大炮的炮口,不断将通红的液态炉料射向粉煤,引得机房里到处着火------木板墙上、地上的扫把、油桶、油盆、扫在一起的垃圾堆,无不火焰熊熊,就是这样,为保护好设备,大家身披浸了水的麻袋,头顶畚箕“冒着敌人的炮火”,赶紧冲向前去,把设备调整好,“敌人不开炮了”赶紧抓紧灭火,打扫周围。
每当想起我们年轻的时候,当年的歌声又在耳边荡漾----“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第一阶段的粉煤生产,我只经历了二年,但就是这短短的二年,使我深深体会到粉煤工人的艰辛,又脏又累又危险(因粉煤会爆炸),凭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生产环境摆在那里,只有不断的改进技术,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者海老厂铅厂粉煤多膛炉 者海老厂铅厂粉煤球磨机
21年忘不了的风景线
从1963年学习粉煤到1984年暂离粉煤岗位,期间的变化是粉煤设备的一次大进步,是会泽铅锌矿的跨越发展,也是我一生中忘不了的风景线。
1965年8月新工地的第二冶炼厂西台烟化炉已建成,可以试生产了,于是从一厂各岗位的工人抽了一半下来二厂试车(待生产正常后,一厂撤销,人员全部合并二厂)当时看着那高大宽敞的厂房,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就看那粉煤,从电耙到磨煤机,连绵数百公尺,成了全厂机器设备最多的工序,而烟化炉配给的中间仓已脱离粉煤靠到烟化炉身边去了,粉煤是通过长长的管道输送过去,虽然磨煤机还是4r3216型的雷蒙磨,但三台机器一字排开,豁然开朗,太气派了,再不用像在矿山一厂时那种狭小局促的环境中窝着了。
我真的感受到才工作三年时间,会泽铅锌矿已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伴随着马达飞转,机器轰鸣,成千上万吨原煤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煤粉,源源不断地吹向烟化炉,烟化炉技术的成功发展,使得国内一些生产铅锌的同行们欢欣鼓舞,纷纷上门学习,冶金部设计院才工作的大学生下来采风,株洲冶炼厂、个旧冶炼厂、韶关冶炼厂、昭通铅锌矿都派出大量人员前来学习,学习烟化炉,学习粉煤,我在粉煤期间就曾与他们共同成长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到现在我还记得名字和音容笑貌。
岁月在消逝,五年、十年、十五年,到了1980年我已是一名与粉煤打交道的老粉煤工了,因工作需要,我调到烟化炉工段检修班当检修钳工,但主要还是修理粉煤设备,何况检修班就在粉煤边上,只要上班,就能听到磨煤机的吼叫声——今天运转的开不开心,有没有什么毛病,一听声音就知道。
粉煤在我心中的已是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线,1984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调到办公室搞管理工作,可一有空总想到粉煤去看一看,“管理、管理”,在一起21年了,忘不了啊。
1974年会泽铅锌矿与昭通红旗铅锌矿部分培训人员合影 2008年11月5日 会泽铅厂烟化炉车间外貌
前排左二为潘治清老人
不止步的粉煤人
曾经在艰苦环境中磨砺过的代代粉煤人,如今各奔东西,有的已作了永别,但锻炼出来的心性和气度依然留在骨子里,沉积着“不坠青云之志”的气魄。
1984年,磨煤机要更新换代上球磨机,厂里考虑到我是老粉煤,又抽我带领一批20多名粉煤工人,到个旧冶炼厂学习球磨机,事情就是这样,人家技术又先进了一步,领先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向他们虚心学习,共同进步,学习归来后厂里指示我参与整个球磨机系统的试车交接,直到传入正常后仍要带班半年,坐办公室板凳还没有坐热,就又回到粉煤身边,这叫什么,这就是一辈子与粉煤的缘分,看着高大威武的二台8吨球磨机哗哗作响,看着与我一道拼打过来的粉煤人,今天的生产环境更加宽松舒适,大家赞叹会泽铅锌矿又发展了。
如今老的新工地冶炼厂已经停产,只有那二台咆哮了近30年的球磨机静静的卧在为它遮风避雨的机房里,往日的欢声笑语已成了回忆,可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随着驰宏事业的迅猛发展,崭新的,现代化的,会泽铅锌矿-----驰宏锌锗,先进的粉煤生产线在曲靖、会泽的大地上扎下根来,啊……我魂牵梦绕的粉煤,我为之奉献一生的会泽铅锌矿,愿你在新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文/ 潘治清手写、会泽分公司离退处打印 供图/陈萌)
2011年6月26日 会泽铅厂西台烟化炉关停仪式 潘治清
潘治清:江苏无锡人,生于1944年8月,1962年8月昆明地质学校探矿机诫专业毕业分配到会泽矿务局工作,于1991年被聘为机电工程师。1996年12月退休,现居住在会泽县者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