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薪烧炭 岁月流痕-凯时官网下载

专题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发展历程
感言驰宏
岁月沉香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岁月沉香

伐薪烧炭 岁月流痕
发布人:郝永霞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5-04-19 浏览:3881 次

    1958年1月,勐兴铅厂(永昌铅锌前身)当时冶炼粗铅全靠用木炭来冶炼,首先着重解决粗铅冶炼的燃料木炭,厂领导决定杨国孝、李石有、周炳昌、赵建清、闫广华为炭山烧炭小组,由杨国孝任组长。并派人到平达大寨请具有烧炭技术的陈子栋师傅来做烧炭技术指导。

 1958年勐兴铅厂建厂时的运炭情况

    1958年3月,开始在矿区周围小龙塘、马脖子一带建窑烧炭,建一个窑子需要5个工时,窑子建好,由3人负责烧一窑,砍木柴、搬运架窑、点火关窑(封窑)都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如果窑子漏气,就会烧成一窑灰,或者烧不成功,全是木柴,每烧一窑需要6~7天的时间才能出窑,每窑可产木炭300千克,每天核定每人烧木炭180千克,运送木炭也由炭山负责运往指定的炭房。由于搬运木柴越来越远,每座窑子使用只能5到6次就报废,在矿区附近共建窑子24座。

  

愉快的搬柴装窑                                       冒着高温出炭

 

    1958年5月,随着入矿的人员增多,炭山再扩大,改为炭山车间,窑子增加至100座。随着窑子的建大,职工也掌握了一定的烧炭技术,改为2人烧一窑,每窑能烧出木炭500多千克。有几座窑子10天才能出一窑,厂上核定七天出一窑,但其中有一只窑子四天就可以出一窑,厂领导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相互交流,通过现场经验交流,所有一中队的窑子4~5天就能出窑,突破了厂上下达的时间定额。1958年3月~1959年整个炭山车间产出木炭1426吨。

  

伐木烧炭的先进生产者花茂芳                                  1959年,用蓄力代替人力运炭

    1959年1月,炭山车间搬到硝塘坝,建立了养猪场和种菜基地,有骡子8匹,牛60多头,由于炭山烧炭离矿区越来越远,厂部决定在硝塘坝盖木炭库房,各中队烧出的木炭首先集中到营部,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厂领导决定修硝塘坝至厂部的牛车路,全长13公里,发动群众,晚上加班加点挖路,叫做“放卫星”。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斗,牛车路修通了,成立了牛车运输队,牛车队不分白天夜晚都在运送木炭,赶车的有一半是妇女,她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时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每辆车运木炭500千克。1958年~1961年,整个炭山车间职工共烧出木炭2914吨,为当时的粗铅冶炼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人背马驮改用牛车运炭,提高工作效率

    时至今日,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再去追寻那条伐薪烧炭的道路,似熟悉有陌生,看着这些黑白发灰的照片,依稀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那个激情的年代勇敢前行。


上一篇:激情燃烧的岁月
下一篇:珍贵的半工半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