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岁月沉香
1955年的澜沧铅矿,职工都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两名职工有家室外,其余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单身青年男女。外地调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的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团员(当时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为此,在党委、工会还未组建之时,率先成立了青年团支部,直属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团委的领导。
1955年,铅矿团支部成立后第一次团日活动的合影。团员和青年们聚集在高高飘扬的团旗下,第一次走上建设新中国的工作岗位,亲身实践”第一个五年计划“,无比荣耀、无比幸福,他们绽放着灿烂的笑脸,衣冠整洁,庄严肃穆,显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创业者们的风范。
澜沧铅矿建矿初期的这批青年听从祖国的召唤,胸怀远大理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当初,大家住在用竹子、茅草搭盖起来的、四面通风的临时房子里,在露天吃饭,一日三餐吃的是干板菜、干黄花之类,基本没有绿菜,更少有肉食,而干的工作很艰苦,劳动强度大。采矿工人们使用锄头、铁铲,掏挖地表的矿石,肩挑到土炉边炼铅,一个工作日几十个来回,烈日当头、风雨交加全然不顾。冶炼工人们同样不分晴雨天,整天炼铅,没有工作服,没有保健,高温烘烤不叫苦,汗流满面,用衣袖擦一下汗,又开始进料、通炉、打铅水(用铁瓢把流淌在铅堂里的铅水,倒到铅模里,使其成块),每天重复一样的流程。即使是科室工作人员也很辛苦,没有正规的办公场所,宿舍就是办公地点,每天把被子掀起,就在床上办公,由于床上铺的是一块块竹巴,搞统计的无法写复写,只好把皮箱翻个面,在皮箱底上复写(做报表)。
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枯燥,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相反,在没有娱乐设施的情况下,用铜盆当鼓,敲着跳交谊舞,或在露天燃起火堆,跳“三脚歌”,自寻欢乐。在煤油灯照明下,听老师上文化课;回到宿舍,点着墨水瓶做的小油灯,扑在竹巴床上做作业,绝大部分青年,都有强烈的求实进取的精神,求知欲极强。
学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学苏联的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学唱苏联歌曲成为时尚。看过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要组织讨论,中国电影《鸡毛信》中海娃的足智多谋、《钢铁战士》中刘海泉的机智勇敢,成了青年们学习的偶像。团组织推荐的《把一切献给党》、《刘子林的故事》、《董存瑞》等小说,青年们一一响应;多数青年都订阅《中国青年》杂志或《中国青年报》,从中汲取养分,以鞭策自我。特别是阅读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那一段名言,被多数青年背了下来,成了指导人生的座右铭,这段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当时的有志青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日常工作生活中和政治上不犯错误,事业和工作上要有作为。所说的有作为,并不是求得一官半职,贪图名利,而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
照片上的男女青年,都是澜沧铅矿创业的中坚力量,澜沧铅矿的开拓者和澜沧铅矿的建设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成功的典范,应验了当初要有所作为的承诺。其中,一九五六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的澜沧铅矿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徐体茂同志就在照片中。照片当中的很多人,在铅矿的后续建设中成了核心骨干,有的被提拔为中层领导干部,担任起领导重任,有的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还有四名青年,被提拔到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他们是张宝才、李为智、翁洪、刘勤。
照片拍摄已经半个多世纪,其中一些人已作古,离世而别,还健在的已为数不多,而且都是八十岁以上或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他们的后代有的已退休,第三代已开始接替祖辈们未尽的事业。(李为智)
特别感谢李为智老人为我们亲手撰写老照片故事,感谢澜沧铅矿离休办公室人员将手稿打印出来,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那时候的历史,感受创业者们的燃情岁月。
李为智正在撰写老照片故事
李为智:原任澜沧铅矿纪委书记,读书看报、画画、写作、制作根雕、装裱字画,年近80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澜沧铅矿的历史可以侃侃而谈,他就是一本查找矿史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