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休的“老黄牛”
一
每天早晨7:20,从翠屏直街驶往会泽冶炼厂上班的公交车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显得格外醒目,他穿着驰宏藏青色工装,虽年过花甲,却腰板挺直、精神矍铄。“年轻人要多锻炼,我每天6:30起床,洗漱后晨练半个小时,这样能保证一天有充沛的精力。”他说着带着上海腔的会泽话,声如洪钟。
晨曦透过冶炼厂办公楼前的鱼池,鱼池边,这位老人拿着刚从食堂刷的热馒头,饶有兴致、不急不缓地投向成群结队游过来的小鱼。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庄子》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对话。馒头在他手里,鱼儿一口,他一口,他俨然知道鱼儿的快乐。
他叫秦志敏,大家亲切叫他“秦厂长”。上海知青,1969年来到会泽铅锌矿,先后任会泽铅厂设备副厂长、硫酸厂厂长、曲靖鼓风炉分厂设备副厂长、会泽16万吨项目部技术部负责人。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从一个年轻小伙干到了满头白发,乌蒙山下,一呆就是44年。
“当时在曲靖鼓风炉分厂技改检修中,他和我们一起打挂壁、烧渣口、通虹吸、察风管、看封口,摸索全新的工艺设备运行方式和流程衔接,他说设备管理就是一个责任心问题,你哄它,他就哄你;你投入多少心血,它就有多少回报。”同事提起当年和秦厂长一起共事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44年依旧,荣誉等身。
二
2007年,秦厂长再次被委以重任来到会泽16万吨项目部,担任技术部负责人,负责对跟设计院的沟通、要图、设计变更、工作联系单,项目审批等工作。这一呆就是5年,从会泽冶炼厂的打桩、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工艺设计,到投料试生产、产品产出,每个现场,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张勇技术部员工,跟秦厂长五年了。在张勇眼里,秦厂长是一个很随和、和蔼的人。从不会摆架子,你有什么事情,你跟他说说,他就会帮助你。项目上有时候会跟很多部门沟通衔接,他就亲自去,问题就很快很好地解决了。
“他现在还记笔记,比如哪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哪些需要安排谁去做,或者说今天开会,说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基本上,他在项目部记的笔记,像这种大本子,好几本啊。没几个人能做得到这一点。”张勇边拿着旁边的大笔记本边说。
秦厂长中午精力充沛,中午不午睡,办公室的卫生,他还去干。“下班他亲自打扫,并说,哎呀,你们先走吧先走吧!”。
秦厂长就是这样一个人。
三
夜晚的西直街上,灯火通明,时常会看见秦厂长的身影。他会往家里邮寄一些东西,妻子现居住在上海,老家是宣威的,比较喜欢吃火腿、松子、干巴之类的,他就经常上街买。然后抽时间真空包装邮寄过去。工作这么多年,秦厂长每晚都会给妻子打个电话,报报平安,这是雷打不动的惯例。张勇说,“像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相濡以沫走过来,夫妻之间早已有一种革命情怀”。
秦厂长平时看起来不苟言笑,但当铅液凝聚成铅锭那一刻,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般人很难理解他这种心情。从开始国土资源局来钉第一颗围墙界桩的时候,他就来到这里了,当时来的时候,一片水田,其他什么也没有。到现在能拿出产品来,其中滋味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张勇说。
“分开这么多年了,也一直挺愧疚的。想回去多陪陪家人。”会泽16万吨项目部粗铅产出产品的时候,秦厂长回到了阔别13年的上海。
四
“像您这个年龄,本是在家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之时,是什么让您有如此饱满的热情,铁人般倾心工作?”
“信仰,责任,感恩,会泽铅锌矿成就了我,只要我干的动,企业需要我,我就要尽我的最大力量回馈企业。”朴实的回答,饱含着对企业的感念。秦厂长退岗后,国内多家铅锌冶炼企业高薪聘请他去作技术顾问均被婉言谢绝。他说:“根在驰宏。”
“我们每一位员工一定要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几十年来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并影响周围的同志,同时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作为一个驰宏员工已满58岁年龄更要求自己对工作要有钢铁般的意志,更是一名实干家,要求自己拥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勇于真心投入,不要被动地等待工作的安排,而应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目标,不是被动地适应新的使命和要求。”秦厂长在2008年的述职报告中写道。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着。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秦厂长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勤垦躬耕,奋蹄前行。(郭霆)
人物简介:
秦志敏,男,63岁,初中学历,1969年参加工作,为公司退休返聘人员,现任会泽16万吨项目部设计技术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