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远久-凯时官网下载

邓远久
编号:05 票数:4704票 我要投票

无所谓“难

    2013年,面对不允许亏损,还要盈利100万元的艰巨任务,大家心里都清楚,在工艺没有大的变动和原料供应不足的现状下,要实现盈利目标就像是“天方夜谭”。“难,大家都知道,怎么办,硬着头皮也要上,办法总会比困难多”,他胸有成竹地激励大家。“主体工艺变不了,那就调整产品结构;原料供应不足,那就从渣中找出路,转换思维、另辟蹊径,奇迹是可能会出现的。”他的信心和勇气给员工带来了莫大的鼓舞,那一年,他带领大家“干着算、算着干”、外出取“经”、渣中寻“宝”,不断推进工艺革新和新产品研发,为实现“扭亏为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开门“路”

    2012年以前,铜铋渣是直接用于生产粗铋,但由于渣中含铜较高,银、铋的回收指标较低。他便提出“大家要学会综合算账、要边干边算,先提哪种金属经济技术效果更好”。在他的思路引领下,技术人员经过讨论,得出了“湿法——火法”联合处理铜铋渣的方案。说干就干,成立项目组,先把铜铋渣中的铜提出来,再用脱铜渣生产粗铋,这样不仅可以把铜元素提出来,还可以提高铋的直收率和银的回收率。铜元素用来生产五水硫酸铜,无数次小试验后,指标基本稳定了,原料的适应性增强了。可当准备进行产业化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没有设备,全部买新的?成本太高!他想到了新工地老冶炼厂关停后,一些设备还是可以用的。于是便通过内部调拨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的设备问题,价格比新购至少省了三分之二,而且还能把老厂的固定资产有效地利用起来。经过两个月的试生产,工艺指标稳定了,硫酸铜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每年可向会泽矿业分公司提供100吨左右的产品。

渣中寻“宝”

    贵铅炉产生的还原渣和烟尘含锑较高,外卖很不划算。如何实现还原渣中锑的高效回收成了一大难题,没有经验怎么办?当他提出能否用这些物料生产含锑量在40-50%的产品时,多数人都觉得没有底气,因为锑的挥发点较低,温度太高,容易挥发,温度太低,反应不充分。就在大家对这项工艺攻关忧心不定时,他说:“我们要打破固有思维,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同时,我们要分析内、外部市场需要求,根据需求来确定工艺方案”。最终,确定生产铅锑合金销往曲靖分公司,一方面,解决了曲靖分公司外购精锑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渣物料中铅、锑高效回用。方案论证完毕后,成立攻关小组开展实验。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到车间了解指标情况,第一炉含锑30%,第二炉含锑还是30%左右,他坐不住了,晚上到车间跟班,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是熔炼温度没有控制好造成锑挥发。于是,他又带领攻关组成员调整方案,实施中,全程观察物料变化情况、控制炉内温度、加覆盖层等。就这样,第三炉含锑40%,第四炉含锑45%,第五炉……,一炉比一炉好,含锑最高达到了60%,现能把锑含量稳定控制在55%左右。

巧取真“经”

    公司贵金属冶炼起步较晚,与同行业相比,在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贵金属行业技术封锁严重,要想从同行业企业中学到东西很难。公司目前的火法冶炼工艺是“富氧表吹”,一次,他听说“富氧底吹”的生产效率更高。于是,他开始了“取经”之路。首先是变换“身份”,寻找一切可以接触同行企业的机会“偷学师艺”;其次是不能到生产现场看时,通过聊天“套”话,用迂回战术“软磨硬泡”,搜集有效信息。当随行的同事回到酒店说要先睡时,他却说:“把今天聊天的内容总结掉再睡!”那夜,熬到凌晨3点,随行的同事不约而同地感叹说:“没想到出差比加班还要累!”他却说:“我们这次的目的就是要把底吹工艺弄懂,而这次的考察方式不一样,第二天忘掉就麻烦了,把了解到的变成文字才踏实”。

    在他任经理的这段时间里,他不断推进公司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大胆改革公司管理机制,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努力平衡好公司发展与环保效益的关系,为员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当他面对这些成绩的时候,他却说:“我只不过是完成了公司交给我的任务,这是我应该做到的!”。一个能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心上,把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相接轨,把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技术革新相结合,把扭亏为盈变为现实的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力量,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综合利用公司组织的“我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中,邓远久以最高票当选为“一心为民好人”。这是员工对他的肯定和褒奖,他当之无愧,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员工收入也有所提高。(张其标)

人物简介:

    邓远久,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机电工程师,1976年10月出生于四川宜宾,现任综合利用公司经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