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
杨金彪,1977 年出生, 现任澜沧铅矿工程指挥部副主任。
采访杨金彪,约了几次,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出差。让人不禁纳闷,一个科技工作者把时间都放到开会、出差,怎么做好科研呢?无奈之下,只有钻到档案室去翻阅他的有关资料,走访他的同事,在他出差路上断断续续电话聊几次,才知道⋯⋯
同事们笑说杨金彪是个“老闷”,爱学习,肯吃苦,经常加班加点,业务上对自己、对同事都很严格,在工作上很“轴”,想定要干的事,不管多难,都会全力以赴。澜沧铅矿建矿以来,没有专门的地、测、采技术质量评定标准和钻孔质量标准。他根据老厂地质前辈留下的矿山地质相关专著和新的矿山地质信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驰宏总部的要求,收集、整理公司各单位的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成天扎在资料堆里,经常往老厂跑,有时一去就四五天,有的同事还以为他调老厂工作了。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他和同事们编制出了澜沧铅矿《地、测、采技术工作质量评定标准》和《钻孔质量评定标准》,为公司基础技术工作提供了评定依据,完善了矿山技术室地、测、采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
两年来,尽管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增储工作没有明显成效,薪酬工资不高,他一度困惑,也很焦急,朋友劝他要不跳槽吧,或者转转行,杨金彪说:“人一辈子要碰到多少道坎,每次都选择逃避,不是大丈夫所为。”
自1959 年以来,澜沧铅矿经过多家勘探队多期勘探,找矿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很零散,没有系统性。杨金彪意识到,如果澜沧铅矿没有一套完整的找矿模式,“立足矿业,铸百年企业”的愿景就很难实现。杨金彪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地质资料,白天做日常工作,晚上加班,夜深了,他让同事先回去,自己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忘记了时间,巡逻的值班员误以为员工忘记关灯。时间久了,值班员都认识了这个爱加班的“工作狂”。
为了论证数据,杨金彪经常跑矿山,优化设计,有效组织探矿工程。经过3 个月的奋战,终于整理出28 张地质剖面图和10 张平面图,确立了“老厂斑岩型钼铜铅锌银”成矿模式,资源增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杨金彪思路开阔,点子很多。他认为澜沧铅矿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有自己的探矿增储“法宝”,还要积极寻求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资金和凯时国际的技术支持,以更好地推动公司的矿产资源探找。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取得了2012 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奖励500 万元,并荣获国土资源部2012 年度“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优秀矿山企业”称号。
18 年的地质工作,教会了他怎么工作,怎么创新,怎么积累。新进大学生主要负责现场基础资料分析,缺乏实践经验,但这些分析结果又关系到探矿布置工作,不能有侥幸心理。每次碰到难题,他就耐心地讲解,杨金彪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也想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为澜沧铅矿的矿山事业培养出一批生力军。他带着几个毛头小伙,推广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地质原始资料的系统整理时间,并依据上一阶段工作成果及时做好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为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并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他还带着年轻人对老厂矿山资料进行整理,组织完成了《矿山地质找探矿中长期规划及近三年探矿计划》,同时完成了《补充勘探设计》、《铅锌增储设计》、《深部资源增设计》。
面对荣誉,他表示:“那是集体的荣誉,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2014 年的资源增储任务还很艰巨,我和我的同事们还要继续努力。”
“获得这个荣誉,家里人一定很开心吧!”
电话里一会沉寂,有点哽咽,“因为工作,根本顾不上家,爱人抱怨,孩子缺失父爱,很愧疚。孩子已经上学,自己没有接送过她,没有开过家长会。因为要加班、出差,回家看到孩子作业本上稚嫩的字和老师批改的红钩钩,心中暖洋洋的。”
“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杨金彪舒了口气:“找到了铜钼资源,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这是我们地质工作者最大的骄傲!”
(田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