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
李世伟,1979 年出生, 曲靖分公司锌厂制液车间浸出工序四班班长。
李世伟初印象
一米八的个子,笔挺的腰杆,略显削瘦, 一双圆圆的大眼睛里布满血丝,眼袋、鼻孔口已是黛青色,神貌俊秀而疲倦。一看就是急需休息。刚刚上完夜班的李世伟,需要舒舒服服睡一觉,因为明天还有另一个夜班在等着他。
“废话”不能多,于是拉开两把椅子,倒上一杯绿茶,我们面对面聊起他的工作历程。
2005 年迄今,李世伟在曲靖分公司锌厂湿法作业区已经工作了9 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实肯干,勤勤勉勉;2005 年1 月以前,他在会泽采选厂(现为会泽矿业分公司)押运矿车,“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与队友们一道守护着来自深山的宝藏;2001 年以前,他在部队当兵,唱着“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
“钉子精神”志在勤
李世伟是一个好学肯钻的人,“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半道出家的他深谙此理。曲靖分公司开产,需要人员支援,一纸申请之后,李世伟来到了这里,分到锌厂制液车间浸出工序,从零学起锌冶炼工艺。李世伟笑言,那时候的自己甚至连开口扳手、梅花扳手都分不清。
现任曲靖分公司副经理罗永光当时是制液车间主任,他专门在车间配备了一块黑板,为新分来的车间工人现场讲解工艺技术、原料的杂质成分、添加剂相关知识以及常见的事故处理办法。罗永光一连讲了半个月,尽管连续倒班,休息时间宝贵,李世伟一场也没落下。谈起这件事,李世伟感叹道:“当时罗主任不是讲一遍,而是一个班讲五六遍,直到听懂为止。他还告诉大家伙儿,什么时候不明白,随时问,他随时解答。”李世伟是当时问得最勤的。四个月后,李世伟当上浸出一班的班长。
2012 年4 月,浸出工序、渣过滤工序合并为一个工序,他担任浸出四班班长。在渣过滤压滤岗位工作中,干燥窑产生的含尘气体,是通过“三效湿式除尘器”回收净化。而原除尘器喷淋系统因方位不全,喷淋效果不佳,导致外排烟气均趋于考核上限值,成了操作中的难题。李世伟经常在工作之余,爬到30 米高的观察孔处,一呆就是大半天,一声不响,仔细推敲琢磨:重新改造安装喷淋系统,将原来四角方位的“点喷”方式改为全方位覆盖的“面喷”。方案实施后,干燥窑的外排烟气由原来80—100mg/ m3,降低至40mg/ m3。
今天的李世伟已经由操作“门外汉”蜕变成行家里手,回忆自己摸爬滚打的岁月,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在锌厂制液车间,李世伟的梦想开始起航,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用心处处皆学问
李世伟是一个用心的人,会时时留心生产中的小细节。
处理残硫高的原料时,中浸容易产生高浓度二价铁。以往的做法是人工将锰粉搬至一楼地坑,加水溶解后用泵打入中浸1 号桶除铁。这种方法由于耗时长,锰粉加入不及时,容易产生“跑铁”事故(指中浸桶溶液含高浓度二价铁)。2011 年,李世伟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思考,提出将锰粉直接加入高浸桶,再用高浸泵直接打入氧化桶的方案,缩短了加锰粉的时间,提高了除铁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从此以后,处理高浓度二价铁溶液,浸出四班处理得最及时。
外购原料含硅高,澄清不好,俗称“跑混”,是困扰浸出工序的一大“心病”。李世伟带领浸出四班班员攻关“跑混”难题,他掌握了溶液容易析出硅的ph 值范围,大胆停用中浸2 号桶,缩短了中浸时间,溶液经中浸1 号桶直接进入中浸3 号桶时,跃过硅析出的ph 值界点,确保了中浸浓缩槽溶液澄清率,产出合格中上清溶液送往净化。这种高硅原料处理方法在浸出工序得到了推广与应用。
新液底流原工艺是利用周期的自然沉降,用泵将底流打入酸浸经酸性浸出送往渣过滤,上清液又返回中性浸出,二次净化,造成能源消耗大,增大加工成本。李世伟奇思妙想:何不减少环节,直接回用新液底流呢?新液底流进入中浸2 号浓缩槽,澄清部分直接送往电解,底流直接送往渣过滤,减少了生产环节,节省了净化的能耗、锌粉单耗,同时也降低了班组员工的劳动强度。截至2013 年10 月,共回收新液底流25035m³,节约生产成本72.6 万元。
李世伟说,干好操作岗位一是要好学,二是要细心观察,三是要大胆。他也乐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班员。在他的带领下,2013 年,浸出四班完成生产指标成绩八个月位列工序第一。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结束了采访。临走时,李世伟将椅子轻轻地推了回去,不经意地扭了扭脖子,眨眨眼,红红的血丝细细密密,堆在眼角,眼袋黛青,让人不忍问下去。
眼前的这个人温和而自信,想象着九年前的他,面对扳手、锤子手足无措的样子。他花了九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与此同时,相信在驰宏还有许许多多与他一样的操作者,也正持续着自己的蜕变。(何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