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先进事迹
我是一名工人,工人就要干好自己的活儿;作为工人,你在哪里都要干,不是说你换个清闲的岗位,你就闲着了。——赖云现
白驹过隙,18岁风华正茂的赖云现一晃步入中年,在驰宏公司鼓风炉岗位度过了28年的光阴,对于局外人来说,28年只是一个过耳即忘的普通数字,对于赖云现来说,却是燃烧青春、隐忍如牛的峥嵘岁月。
18岁,赖云现像未长开的小树,风过欲倒。到老会矿鼓风炉报到,师傅看着他摆摆头,“怕是苦不动”。不知是年少轻狂,还是天生的秉性,赖云现那双极具穿透力的眼睛望着他,面对这份善意的“蔑视”,心里在较劲:再苦再累,我也要拼一拼!
怎么拼?
“一对‘火眼金睛’,一双手脚,一身拼劲,一颗工人的心。”
同事送他“拼命三郎”的外号,既是对他的褒奖,也有体恤心疼的情义。
冶炼行业中公认最艰苦的岗位鼓风炉首当其冲,承担着铅烧结块或含铅氧化物块料还原熔炼生产粗铅的职责,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还需忍受上百度的高温“围炉”操作。
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见到了赖云现。他瘦高瘦高的,穿戴着劳保,只露出依然炯亮的眼睛。站在鼓风炉进料平台,赖云现抡起大锤,砸向铁钎,火星像四射的燃花,点缀着单调的灯光。赖云现专注地重复着挥打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似乎是一曲简单又快活的民谣。撬下一波炉结,脚踩着这些掉下来的依然泛着红光的炉结,继续清理下一波……
赖云现告诉我们,清理炉结是一项耗时费力的辛苦活儿,要趁着停炉后的余温,炉结还不顽固的时候一鼓作气打完,通常要打十五六个小时。赖云现是鼓风炉工序挥得动大锤的“四侠”之一,清理完炉结,手会起血泡,胳膊变僵,劳保鞋被烤焦,得拿凉水泡,甩掉鞋子脚板都是泡。
这只是这位“拼命三郎”工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早在1986年始,赖云现用14年的时间劳作在老会矿鼓风炉一线班组上,他闲不住,得空就去转生产现场,在休息室很难见到他的影子。十几年如一日的沉淀,炼就了一对“火眼金睛”,观察渣型的变化、熔渣的颜色,便能准确地判断炉内的情况。他不以为然,“工作那么多年,如果连这点都不会,那就很有问题。”
2006年年初,作为骨干力量从会矿铅厂抽调到曲靖鼓风炉任工序长,生产不太顺利,“拼命三郎”常常连续干二三十个小时不睡觉,累得直不起腰,有人劝他休息两天,他说:“生产不顺,回家也睡不着。”
他的心里装着炉子,就像心里惦记着自己的孩子。父亲为孩子,能有不拼的么?
班组上的师傅不明白,赖云现说:“我是一个工人,工人就要干好自己的活儿;我是一个工序长,干活就是要冲在前头。”就像他平时说话那样,目不转睛望着对方,真诚而热烈。
2012年5月,大检修进入第九天,鼓风炉炉底拆除工作到了最艰苦的阶段。“突突、突突”的风镐声充斥着作业区,一群身穿工装,戴着防护用具的“武装人员”聚集在一起,只能看到灰尘满面,汗滴如注,却看不清每个人的面容。长期的冶炼过程中,炉底渗入铅液,凝固如一块铁石。人群中,赖云现刚毅的眼睛“暴露”了自己,他手持风镐打下去,只能掉下一块鹅蛋大小的渣块,持续打一会,风镐的钎子变得钝起来,要换新的,年轻力弱的修复源源不断扔来的钎子,另有两人配合着一铲一铲把打下的碎渣块送出炉外。赖云现和兄弟们盯着各自的活计,没有谁顾及到风镐的噪音,“八字”灰尘、流瀑的汗水、专注的神情,铺开一幅坚韧、力量却又再常见不过的画卷。
2012年9月14日,在赖云现的记忆里揪心而难忘:鼓风炉第一次遭遇“死炉”。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鼓风炉连续 “死”三次。好好坏坏,清理完几十吨料重新开炉,不过三天又“死”。高强度的清炉作业,绵绵无绝;重重雾嶂的“死炉”谜团,不得其解;山高路遥的生产目标,遥望无期。鼓风炉工序陷入阴霾。
赖云现不是铁打的,他也有脆弱的时候。他坦言,那段时期,整个人快急疯了!可是,着急于解决问题无益,反会乱了阵脚。鼓风炉“死炉”,就像自己的孩子生了重病,痛在自己身上。能不能挽救,全在一念之间。
第一次“死炉”,按照常规,赖云现率领工序人员停炉检修,拆开了水箱,对可能导致“死炉”的关键部位一一进行排查。重新开起鼓风炉才过两天,又遭遇滑铁卢,有人认为是停炉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操作出了问题,赖云现没有理会这些无法提供证据的猜测。
再次开炉后,他守在鼓风炉前,两三天没回家,分析物料在炉内的反应情况,记录生产参数,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同步做实验,心里密密匝匝地分析。鼓风炉第三次不堪重负,宣告“死炉”时,副工序长再也熬不住,向赖云现请辞不干,赖云现的声音像石块往下掉:坚持到底,最艰难的都会过去!
第四次开起鼓风炉,赖云现与厂技术人员、上游工序艾萨炉进行沟通,调整原料配料比,严控含铜量。这一次炉子顺风顺水。
9月份以来,鼓风炉上游工序艾萨炉开始加大处理复杂物料,导致进入鼓风炉的原料含铜过高,引发频繁“死炉”。这一棘手状况,没有经验可循。赖云现不眠不休,不知熬过多少日夜。在束手无策的新问题面前,唯有马不停蹄的行动才能战胜低迷的情绪。
摸清了鼓风炉消化含铜高物料的规律,赖云现加强与厂技术人员、艾萨炉工序的沟通联系,不断的滚打和摸索,鼓风炉处理复杂物料的能力有了提升。2013年下半年,鼓风炉产量节节攀升,创造了3493.91t的历史最好记录,鼓风炉焦耗由以前的435kg/t降到现在的370.16 kg/t。
赖云现是一个刚毅的工人,开得起鼓风炉,护得住鼓风炉,却也捏得起细小的“绣花针”,缝补那些细微的缺陷。一只铅模售价九千多,一只滚轮售价七百多,坏了修一修还能用,能节省一大笔花费。赖云现自己能修的,就自己动手,不等也不靠。他还组织起工序人员利用工作间隙,投入“缝补”的行列。2013年,鼓风炉工序一共修复了槽式运输机滚轮500个、渣舌5个、溜槽12条、减速机4台等十余项,节约成本37.54万元。赖云现的“拼劲”延伸到了被人忽视的角落,从而发现了惊喜。
2013年,赖云现牵头组织的鼓风炉渣槽盖板改造项目获得公司职工技协专项资金,得以顺利实施。原有渣槽盖板的材质是普通钢板,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容易收缩变形。站在滚烫的钢板上作业,脚底灼热难耐。更有甚者,人工翻开盖板时,火红的熔渣随时有喷溅出来的可能。生产不能留隐患,赖云现动手绘出图形,与工序人员一起设计出安全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自动盖板——“箱体水冷式盖板”,在盖板内部通入循环水冷却,降低盖板温度,防止收缩变形。在盖板下方添加轨道和滚轮,变手动为自动,避免人工翻转盖板,提高了安全系数,降低了劳动强度。
赖云现停不下来。他对工作的定义是,“作为工人,你在哪里都要干,不是说你换个清闲的岗位,你就闲着了。”
二十多年来,他闲不住,苦不怕,累不倒,真打实干赢得赞誉无数,曾荣获驰宏公司“十优党员”、“十优职工”,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曲靖市“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4年,被推荐参评“云南省劳模”。
他告诉记者:“就是不给这个荣誉,我也好好干。”
赖云现想起当年,父亲退休,自己来补员。上班第一天,父亲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我给你一份工作,你就要珍惜这份工作。”
赖云现用28年的时间实践着对父亲的承诺。流年似水,当年18岁的倔强沉淀为骨子里的拼劲和担当。赖云现从容行走在路上,他将要完成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工人的光辉使命。(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