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发展历程
一九五八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各行各业都在超常规地生产产品,制造土设备……号称“放卫星”。一九五九年澜沧铅矿在年生产规模一万吨粗铅的基础上,跃进生产三万五千吨。
当时缺乏运力,澜沧铅矿自身只有23辆汽车,外运铅巴完全靠外部运力,思茅(现在的普洱市)汽车运输总站承担主要任务。当时的汽车载重量最大只有四吨,历年生产的粗铅都运不完,加上一九五九年生产了三万五千多吨(相当于建矿四年来生产的总和),澜沧铅矿老厂的铅巴堆积如山。主要承担澜沧铅矿运输任务的思茅汽车运输总站也在想法设法增加运力,多运铅矿的铅巴。他们在每辆车上加挂拖斗,这样一辆载重量四吨的汽车,就能拉运七吨,适应了“大跃进”的形势。但是,拖斗是思茅总站自治的“跃进”产品,那个时期钢材紧缺,拖斗用的钢板用竹片代替。当时,由澜沧到思茅九百多公里路程,又是土石路面,坑坑凹凹太多,竹片代替钢板的拖斗,跑上一两趟就损坏。因此,从昆明到澜沧的公路上,沿路可见装着铅巴散了架的拖斗。
一九六○年,中缅两国联合勘界,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会见缅甸总理吴努。由思茅到西双版纳的公路上一路都有装着铅巴的烂拖斗。周恩来总理关切地问:是谁家的铅巴?为何丢在路边?当得知是澜沧铅矿的,因运力短缺运不走时,周总理立即委派随行的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来澜沧铅矿考察了解。并请时任铅矿党委书记的刘志刚同志向周总理秉报。刘志刚同志向周总理作了如实汇报,并提出用飞机运铅矿巴到沈阳。周总理不同意用飞机运,当即承诺调拨100辆汽车给澜沧铅矿运铅巴!
试想,一九六○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极度紧缺,能一次给澜沧100辆汽车,对地处边疆的澜沧铅矿是何等重视!何等支援!
得到周总理的承诺,澜沧铅矿立即派出采购员刘宗棠同志到北京找冶金工业部办理汽车调拨手续。当刘宗棠同志从北京发回电报,100辆汽车分两批调拨,第一批60辆,其中30辆是第一汽车厂出品的解放牌汽车(载重40吨)、30辆是南京生产的跃进牌汽车(载重量2.5吨)。电报拿到厂务会上宣读,与会的领导干部个个喜笑颜开,都为周恩来总理亲自解决澜沧铅矿运力问题所感动。
由于考虑到100辆汽车的管理、维修等问题,经云南省委工业厅(现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的前身)决定,成立“澜沧运输队”,专门承担澜沧铅矿运输任务,从此解决了铅矿进出物资运输难的问题,沿路搁置的铅巴也一一清理运达目的地。
正如首任矿长、继任党委书记刘志刚同志《回忆澜沧十年》诗句所述的“总理外事到版纳,路见铅巴堆两旁。探询原因问情况,宋平来厂察端详。总理叫我去汇报,运力不足丢路旁。我提飞机来运输,送往昆明和沈阳,总理答应汽车运,决定拨车一百辆。成立澜沧运输队,维修保养有保障。” (李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