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正能量故事
一位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操着浓厚施甸口音的小姑娘大学毕业后投身于锌冶金企业的最基层,用执着与汗水,勤劳和朴实,“冶炼”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她就是杨丽菊。
冶炼生产实验室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把好“质量关”,又要当好“晴雨表”,用实验数据、结果指导生产决策。为给下一工序提供优质新液,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杨丽菊结合自身岗位性质,立足客观实际,把手上的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在技术条件和工艺操作上求“精”。不同的原料,采取的净化方法不一,因此,需视原液的需求,对各技术参数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给药样的加入量、作业温度、时间等技术条件。通过实验技术攻关,她建议将硫酸锌溶液净化工艺由原来的三段净化工艺改为现用的四段净化工艺,实现了硫酸锌溶液的深度净化;并将硫酸锌溶液酸性净化技术成功推广应用于生产,大大降低了锌粉单耗、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设备产能,并使铜、镉、钴等有价金属得以富集。 在生产过程控制上求“细”。杨丽菊协助车间各方面管理工作,修改完善车间车间综合管理制度,对班组实行月绩评比,对违章行为严格考核,严格监控给药量用量、作业时间和温度,对在生产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的提交考核。杨丽菊说:“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其说是规范车间管理,不如说是为了约束我自己。” 在岗位人员能力匹配上求“实”。为了解决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她深入调查分析,不怕得罪人,合理调配岗位人员20多人次,进一步优化车间岗位人员结构,使能力与岗位需求相一致,将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安排在核心技术岗位,并通过传、帮、带、教等方法,培养出了一批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技术人员。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实打实是实验室主管这个工作岗位磨炼出来的,要是实验数据出差错,整个系统就出差错,我就成了罪人,被人指指点点的罪可不好受。”杨丽菊打趣的说。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杨丽菊以这样的平常心定义岗位工作。快速适应岗位,从冶炼生产的源头厘清工艺流程,了解生产工艺,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牵头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利用浮选技术将锌粒成功取代锌粉净化除杂;利用自产铜渣制取液体硫酸铜,成功取代工业硫酸铜作为净化除杂辅料;通过组织实验攻关,实现了黄酸钴渣的再利用,减少了有机黄药的投入。实现了沉矾产上清直接净化除杂,一次性确保镍合格的半工业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全车间工作人员的不断摸索,净化技术得到了提高,在提高设备产能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了两班作业,各项技术指标也得到了提高,全年为公司节省了近280多万元的净化成本。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参加工作多年来,埋头实验科技研究,也换得了荣誉等身。2010年8月,参加《高硅氧化矿加压酸浸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由她负责完成的《硫酸锌溶液酸性净化技术在湿法炼锌生产中的应用》项目,荣获2009-2010年度保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0年10月,负责完成的《硫酸锌溶液酸性净化试验及推广应用》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国优秀创新成果。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杨丽菊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平凡的岗位耕耘工作,“荣誉是意外的收获,能够有今天,是公司培养教育的结果,我只是实打实的干好工作,现在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要用全部才智和行动来回报公司。”不曾磨灭的“冶炼”热情,将持续谱写她的精彩人生。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