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岁月沉香
周末闲暇,整理书柜,翻到一本尘封已久的老相册,呈现在眼前的一张张老照片,勾起了我的思绪。张张照片,记载着一个个故事;张张照片,饱含了一份份温情,那是一段段难忘的记忆。
这张背景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全家福到如今已有41年的岁月了,11岁的女儿很好奇,指着母亲怀中的幼儿问,“爸爸,这是你吗?”在女儿的追问中,我指着照片告诉他:“这是你奶奶抱着刚满周岁的我,旁边的两个小孩,一个是你姑妈,另一个是你大爹,你小叔都还没有出生......”
这张1974年拍摄的以南京长江大桥为背景的黑白照片,实际上是在云南会泽者海镇新工地拍摄的,那是驰宏公司走出大山前矿山和冶炼厂所在地。父母带着姐姐、哥哥和满周岁的我,来到当时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国营照相馆拍摄了这张全家福。
那时,父亲每月收入不足40元,没有特殊纪念意义是不会到国营照相馆拍照的。为了照这一张照片,父亲母亲和每个孩子都按春节的习俗买了新衣裤,全家人的衣着款式算是当时比较时髦的。据母亲说,布票不够还借了一点,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虽然如此,父亲和母亲却很满足,照片中一家人幸福的微笑着,其乐融融。
翻看着第二张、第三张……定格了我童年、少年、青年的影像,记忆的闸门顿开,往事犹如喷泉般涌出。
1980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六一儿童节”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戴上红领巾的我,穿上妈妈缝了只小鹿在口袋上的灯芯绒衣服,神气活现的站在哥哥前面。那时的我,觉得鲜艳的红色是最美的色彩,虽然光着脚穿一双大脚趾处有个破洞的布鞋,但一颗童心依然美滋滋的。
1983年、1984年,我10岁、11岁时,连续两年都照了全家福,地点依然是会矿新工地的国营照相馆,不同的是,相馆背景已换成了有亭子和山水的风景画。我们的衣着款式有了很大改变,但依然记得家里粮食不够吃,父母把细粮省下,拿去换回粗粮,好让粮食多吃几天,能接上下月供应的口粮。也由此使我懂得粮食的珍贵,并常常用此经历教育女儿,要爱惜粮食。
除此之外,我还记得那时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非常少。邻居家人口少、收入多,买了一台黑白电视。一到晚上,周围邻居都围在他家,我们小孩子趴在窗台上的,看着电视里新奇的画面,久久不愿离开,很多时候电视屏幕上出现“再见”二字时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当时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排球女将》等让我难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彩电”逐渐登场,而“彩电”二字却像刀刻一般印在了我脑海中。
1993年不足20岁的我参加工作了,当时照相机尚未普及,但家里有一台“傻瓜”相机,照出的相片是彩色的。
我给家里人拍一张全家福,由于相机没有支架,没有定时功能,必须人来掌控,几次拍摄时,因为没来及跑回位置,全家福中少了我。这台相机虽然档次底,但那时属家中的贵重物品了,熟人、朋友结婚我都很大方的借给他们或是帮忙拍摄,大家都感激和信任我。
老照片记录了曾经的岁月,成为岁月的档案,它记录的不仅是我们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变化,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单就我生长和工作的会泽铅锌矿到走出大山的驰宏锌锗,合着时代的脉搏,虽沧桑巨变,但无论怎样改变,者海的灯光,新工地长大的孩子以及教会我坚韧担当的师傅成为了我永远不变的温暖记忆,使我珍惜现在,憧憬未来,感恩生活。(韩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