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岁月沉香
这是一张不寻常的老照片,是在国家摆脱困境、意气风发、披荆斩棘,奔向前方的时代,拍摄的铅矿办公室的“全家福”。
照片的右侧是办公楼,开着窗户的那一间是主任和秘书的办公室,左侧是机关科室绿化的景观。照片中的人物(从左到右)前排是主任孙修如、打字员张万选、王振英、秘书陈公瑞。后排是文秘李为智、刘元寿、电话总机室维修值班人员蒋开林、穆凯。
1955年,澜沧铅矿一成立,矿长办公室人员所承担的是“不管部”的角色。从土炉生产向鼓风炉生产转变,由半机械化向现代化生产转变,以及企业支援地方、支援农业等等工作全部涉及。从1958的“大跃进”、“大战钢铁”、1959年的“大战三万五”(在一万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超强度生产三万五仟吨铅巴)等等,这些工作都与矿办公室息息相关。
然而从1958年到1960年,铅矿职工在埋头苦干、兴高采烈地大跃进的时候,一股阴霾正在席卷祖国,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还拼命逼债,导致全国人民缺衣、少食,很多地区人民在饥寒交迫之中挣扎。铅矿职工生活也每况愈下,1960年单身职工买两毛钱带点油星的菜,过六十年代第一个春节。思茅地委组织文艺工作队来矿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只有一碗白水煮的面条招待演出人员。但是,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铅矿号召职工节约粮食(机关工作人员将27市斤粮食定量压至21市斤,每人节约6市斤),并将自愿节约出来的粮食发动青年职工挑到较近的灾区,救济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灾民。1961年下半年铅矿职工也挡不住半饥半饱、缺少油脂的困境,职工、家属普遍营养不良,得了泡肿病。但是铅矿职工很理解祖国的处境,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旗帜鲜明地坚守在生产岗位上,年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夜过后,迎来的是曙光。
1962年的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委书记,一些重要厂矿企业的党委书记共七千人参加的会议,又叫“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的总结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民主的大会。中共澜沧县委书记刘树生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刚结束,就从电话传回会议精神。会议精神就像一声春雷,震撼着每个人的心。
也就在这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对国家计委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得到了确认,决定工业战线要压缩规模,该下马的要下马,并确立了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着《工业管理七十条》《农村工作四十条》纷纷出台贯彻实施“七千人大会”精神和“八字方针”。到了1963年初,原来市场上看不到的商品逐渐多起来。到了1964年,原来用《购物证》才能买到的商品,也不限制可以随便购买了,肉食也放开了供应……..,人民群众呈现在无比喜悦之中。
这张 “全家福”就是在这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下照的。这一天是星期五,机关干部统一学习政治时事的时间。这天学习的内容是“七千人大会”以来,以及贯彻“工业七十条”以来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有关文件,笔者至今仍对对文件提到的“三个不愧为”记忆犹新:“我们的党不愧为伟大的党,我们的国家不愧为伟大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也就是歌颂了党和国家依靠忠实的人民战胜了困难,取得辉煌胜利。参加学习的每个职工激情满怀,为国家走出低谷,出现的蓬勃发展充满着喜悦。下午四点,是做工间操的时间,所有参加学习的职工喜气洋洋地走出办公室做工间操,工间操做完,大家还在谈论刚学习过的文件精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为了留住这美好的时光,有人提议分科室照个像作纪念。宣传部干事杨祖魁,还有财务科干事朱兆福分别给每个科室照了像。矿办公室的“全家福”以及当天各科室的合影,都是在为“七千人大会”以后国家呈现的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唱的一首赞歌。(李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