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激荡前行
科技的成就 精神的力量——记0.3克锗传奇(一)
0.3克锗,小豌豆似的,这么“轻微”,却缘何让一个已经下马的企业,再获生机?0.3克锗 ,让下马的会矿重获新生,却为何早于“下马”产生?它又是怎样神奇地创造出新工地的辉煌?它又为何成为会矿改制后的代称,在“驰宏锌锗”的名字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你可能知道但不清楚的问题,都将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不经意间的发现,勇于担当的选择
1956年为了确定已探明的铅锌地质储量,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对伴生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了当时探明的铅锌地质储量,同时发现矿石中含有锗。但是因为铅锌矿石定义为难选矿石。无论是铅锌还是锗,都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1958年的5月1日,为了解决氧化矿难选的问题,会泽矿务局开始了烟化炉挥发烟尘富集矿石中的铅锌的实验,试验并不顺畅,一天天过去了,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但试验中得到的烟尘分析数据却带来意外之喜:原来矿石中含量0.003-0.005%的锗随铅锌挥发富集于烟尘中,含锗0.025-0.030%,富集比达6-8倍!
而这时候,正直国际上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对锗进行垄断,我国国防工业迫切需要锗之际!锗是一种宝贵资源,属国家急需战略物质。
怎么办?氧化矿难选的问题都还没解决?!
如果视而不见,不会有人责备;如果分身提锗,国内没有先例,很可能事倍功半。
怎么办?会泽矿务局的决定是:
兵分两头,提锗实验与铅锌实验同步进行。
三无试验——创造提取锗的先驱
还是1958年的5月,作为化验室技术负责人的杨静娴与技术员周瑞武受局领导和化验室的安排,从烟化炉所产烟尘中进行提锗试验。
可是如何试验呢?一无试验设备、二无有关试剂、三无提锗技术条件。
无试验设备:就找代用设备。用瓦罐、烧杯、烧瓶、木桶做试验容器,钢管做还原管。
无有关试剂:就自制试剂。用启普发生器自制氢气还原。
无提锗技术条件:技术人员不断摸索试验,《会泽铅锌矿志书》中记载:“技术员周瑞武与化验室技术负责人杨静娴一起进行了从烟化炉所产烟尘中提锗试验。当时条件很差,他与杨静娴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搞试验。”
三无试验注定不会一蹴而就。“能成功么?就我们这么几个人?”“唉,算了吧,没那么容易啊!”几番折腾,迷茫的气氛很快包围了整个化验室。技术负责人杨静娴对这无先例的试验也有些沮丧懊恼。
杨静娴 周瑞武
“不要怕失败,失败为成功之母。要有信心、百折不挠。”在最困难之时,局党委书记胡廷祥到现场鼓励,同时安排党委常委李济世直接分管提锗试验工作。试验人员像吃了定心丸,顿时信心倍增。
气氛变得严谨而热烈,失败没有因信心而远离,但是试验人员却再没有因接二连三的失败陷入沮丧。而是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良代用设备,不断优化试验参数......试问,这样的状态,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终于,顺理成章地,1958年6月底提锗试验成功,提出金属锗0.3克,在“七一”向中国共产党建党37周年献礼。
会泽矿务局成为从氧化铅锌矿中提炼和生产稀有金属锗的先驱。(郝永霞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