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时凯时国际官网下载首页》 发展历程
1977年10月1日 | 会泽铅锌矿开始生产高纯锗。 |
1967年3月20日 |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支两军”(即: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的指示,昆明军区派十四军军代表驻矿,对会泽铅锌矿实行军管。至1973年9月,驻矿军代表撤离,军管结束。 |
1966年12月31日 | 会泽铅锌矿新建冶炼厂承担国家计划的第一年,全年生产粗铅3336吨,电锌3656吨,锗锭2414公斤,上交利润506万元。 |
1965年2月22日 | 云南有色局通知:会泽矿务局改为会泽铅锌矿。局属各二级矿、厂、处,改为坑、车间、科室 |
1965年10月1日 | 新建冶炼厂建成,投料试生产。此项工程从1958年开工,1959年停建,1960年再次开工,1966年起承担国家生产计划任务。 |
1960年12月1日 | 冶金工业部决定:“……鉴于国防工业对锗的迫切需要,迅速建成金属锗2吨的生产能力……,达到边建设、边生产、边配套。1961年以前以处理土炉渣为主,火法部分利用已建厂房,设备由大变小,分期上马”。会泽矿务局在第二次“下马”后,又迎来了第三次“上马”。这是会泽矿务局建设历程中最关键的转折,也是全国以伴生有益元素带动主金属“上马”建设的第一个企业。 |
1959年4月14日 | 冶金部决定:会泽矿务局停止基本建设,会泽矿务局第二次“下马”。 |
1958年5月至7月 | 会泽矿务局引进国外冶炼技术,用烟化炉挥发富集铅锌锗的实验获得成功。也是国内第一座投产的烟化炉。 |
1958年6月30日 | 会泽矿务局化验室技术人员以烟化炉挥发富集的铅锌锗烟尘作试料,用化验重量法提取金属锗0.3克,为中共建党37周年献礼。至年底共提取74.5克,成为国内从铅锌矿中提取锗的第一家,是矿务局基本建设第三次“上马”的决定性因素。 |
1957年2月7日 | 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冶金部有色局)通知:“会泽矿务局选矿技术问题一时不能解决,基本建设尚不能进行。因此,撤销会泽矿务局,成立会泽矿务局筹备处,直属云南铜业公司领导”。会泽矿务局第一次“下马”。 |
1957年4月4日至6日 | 会泽矿区(矿务局筹备处、302队、306队)在矿山召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张兴文当选为工会主席。 |
1954年5月6日 | 以布西科为首的苏联专家技术援助组一行6人,在重工业部有色局西南分局局长郭超陪同下到矿视察,对地质勘探、矿山开拓及采矿、冶炼等问题提出建议。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土炉炼铅停止生产,结束了矿区五百多年的土炉炼铅历史。 |
1954年7月1日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会会泽铅锌矿委员会(以下简称矿团委)成立。第一任团委副书记李桂英(女)。 |
1953年4月7日 | 经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会(以下简称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会泽铅锌矿委员会(以下简称矿党委)。王荣任书记,姜同贞任副书记。直属中共云南省委领导。 |
1953年5月1日 | 第一次安装使用20kw发电机发电,矿山开始用电灯照明。 |
1953年8月14日 | 第一座半水套开顶式炼铅鼓风炉(炉床面积1.4平方米,日处理量60吨)建成,投料试生产,开创了云南省鼓风炉炼铅历史。 |
1951年1月5日 | 会泽铅锌矿成立。王荣任矿长,李懋修任副矿长。属云南省工业厅领导。 |
1951年10月1日 | 会泽铅锌矿报请云南省批准并拨款修筑长麦地至矿山的公路(简称铅锌公路),全长62公里。10月18日,省交通厅在曲靖开会,成立铅锌公路工程委员会,决定以坡脚为中心,分设东、西段两个工程处(次年11月,东段长麦地至黄梨树竣工通车,其余因资金不足,被迫停工)。 |